早上8点多钟从宜昌出发的时候,天上飘着零星的雨丝,闷热依然,没有多少凉意。宜昌城区的北出口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道路改造,进出城的车辆都小心翼翼地在临时开辟的土路上缓慢前进。出城不远,公路已经开始在群山中穿行。连绵的群山从车窗外掠过,秀峰俊岭不时撞入眼帘,让隔着车窗、举着相机的我忙得不亦乐乎。
尽管透过玻璃拍到的照片不会太理想,但我还是舍不得放弃,不时按动相机的快门。
中午,我们在兴山县昭君镇昭君村的“昭君人家农家乐”用餐。
昭君村原名宝坪村,因汉元帝时宫人王昭君出生于此而得名昭君村。昭君村依山而建,村前的河流叫香溪河。相传,王昭君当年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离家的时候,就是乘船逆香溪河而上,远赴长安的。杜甫在唐大历元年(年)游历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写就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就是吟咏王昭君的,其中“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句提到的“村”就应该是昭君村。
兴山县是著名的脐橙产地,其出产的脐橙如今也被冠以了“昭君橙”的美名。可能是还不到成熟的时候,在村口买的橙子吃到嘴里口感非常一般。
从昭君村村口可以看到一条顺香溪河曲折通向兴山县县城的公路,这就是宜巴高速公路连接兴山县城的古昭公路。全长10.9公里的古昭公路因为有4.4公里高架在香溪河河道上,形成了公路如长龙凌空水上的美景,故被誉为“最美水上公路”。
从昭君村到我们今天的目的地神农架的神农坛有大约50公里的盘山公路。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公路旁的小溪上不时会有白雾泛起,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天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下起了雨,能见度逐渐变差,群山变得灰暗,最担心的“游山遇雨”看来是又让我摊上了。
神农坛景区是整个神农架风景名胜区唯一一个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景点,具体包括神农药园、千年杉王和神农祭坛三个部分。
游路开始的地方,有一位土家族打扮的姑娘和一个扮作野人的小伙子“挡住”去路,还是老把戏——拍照。这次我比较配合,因为我非常“需要”一张和“野人”的合照,以证明我确实来过神农架。在之后的游览中,“野人”元素充斥各个景点,“野人”已经成为神农架旅游的最大卖点之一。
神农药园其实是一大片原始或原始次生林,间或有一些人工林木花卉作为游道两侧的装饰。神农药园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我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氏即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祖。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神农氏也因此被尊为中医药的鼻祖。在景区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沿着舒缓的石阶路缓步上山,一边欣赏游路两侧的奇草异木,一边细听讲解员关于这些植物的药物功效。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这里竟然看到了植物界的大熊猫——珙桐。
珙桐,俗称“鸽子树”,是一千多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有植物“活化石”之誉。珙桐为我国独有树种,野生种只分布在川、鄂两省,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可惜没赶上珙桐的花期,没能一睹“百鸽盈树”的美景。珙桐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古代的文人墨客好像也没发现它的存在。年,周恩来总理到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时,听当地人说起中国的珙桐,而随行的所有中方工作人员对珙桐几乎都是一无所知。周恩来总理回国后,即安排有关人员对珙桐在中国的分布和保护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加强有关研究,让“墙里开花墙外香”珙桐逐渐被国人说熟知。
神农药园北部的一个小山包上,长着一株高达48米的铁坚杉树。
这株铁坚杉树龄已逾千年,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8个朝代,胸围达7.5米,需六个成年人合抱。其树冠覆盖面积达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一树成林”。树旁立有一石碑,碑文为著名书画法家钱绍武先生撰写并书的《杉王颂》,颂曰:万木凋落,惟尔独盛;巍然屹立,郁郁青青。千年风雪,与尔无侵;乡民膜拜,响应若神。今我来游,如见亲朋;巨干四展,如邀似请。冥交默契,开我心魂;封尔为王,百姓之诚。谁曰不可,虽我非秦,立此一石,祝尔常青,雷电勿施,天下太平。
神农祭坛坐西南朝东北,分为地坛和天坛两大部分,并以一级广场、二级广场、地坛、天坛形成景区的中轴线。神农祭坛的设计者就是前文《杉王颂》的作者钱绍武先生。由于我们是从景区的正北方向进入景区的,所以游览完神农药园直接就到达了地坛所在的广场。地坛广场以不同颜色的石板、石块和碎石铺成,构成外圆内方的地面图案,以圆寓天,以方寓地。方形图案中的五色石,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广场两侧各有一座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左称神农祈福堂,右称神农赐恩堂。
炎帝神农氏
景区讲解员说两座堂的内容差不多,进其一而知其二,不必一一祭拜。讲解员为我们就近选择了神农祈福堂。神农祈福堂内供奉有神农氏手捧谷穗的青铜坐像,淳朴温厚,神姿雄伟。看一位旅友游览神农坛的游记,发现神农祈福堂内的神农氏塑像在至少一年前还是另一个版本。堂内一位光头、着汉服的人士带领我们对神农氏行了跪拜大礼,并声言此处非庙非观,既不是求仙更不是拜佛,只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表达追思和怀念之意。本来他的这番话让我很受用,甚至有些小激动。但随后的安排让我的小激动荡然无存。跪拜完毕,我们被引导至神农氏塑像的后面,有人给我们每个家庭发了一条祈福带,说接下来可以向师傅说出自己的心愿,接受祖先的祝福。师傅?非庙非观,何来师傅?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一位“师傅”面前,待我们分别报出生辰年月,“师傅”不假思索地就顺嘴儿说出了一些生辰八字如何相合、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之类的套话。好听话还没落地,“师傅”的“但是”很快就来了。此类把戏我见多了,不待“师傅”的“但是”说出来,我早就拉着妻女告辞了。从一进堂我就有疑问,既然是非僧非道,那么“工作人员”为什么要落发,一定要打扮成似僧非僧的模样?
地坛和天坛之间通过五折龙尾道相通,第一折为九阶,为“明九”,其余四折依次为72、63、54、45阶,都是九的倍数,称“暗九”,暗含“九五至尊”之意。
龙尾道起始处是一座祭台,置有代表天子仪仗的青铜九鼎八簋。但从“禹铸九鼎”的历史传说来看,神农氏炎帝所处的时代“九鼎”应该还没有出现,以此礼仪祭祀炎帝似有不妥。九鼎八簋背后是一幅风格古朴的石雕壁画,通过降牛以耕、日中为市、积麻衣葛、焦尾五弦、陶石木具、原始农耕、穿井灌溉和原始医药等8个画面展现了神农氏为中华民族所建立的不朽功绩。
祭台左右各立有一根顶端雕有牛首的图腾石柱,后世的华表大致来源于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神农氏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这应该是古时候神农氏所在的部族以牛为图腾的产物。
在龙尾道每折的缓步台上,都置有一个巨大的酒坛,坛子上印有“神农架生态酒”字样。开始觉得这些酒坛就是纯粹的商业促销行为,但细一想,个中包含的意蕴应该更丰富。神农氏在农耕方面的颇多贡献,促进了农业发展,让粮食出现剩余成为可能,酿酒原料的来源得以保证,而其在制陶方面的成就解决了酿酒所需容器的问题。神农氏在这两方面的贡献,使其成为酿酒业的实际鼻祖,在其祭坛上广布酒坛也就顺理成章了。
攀上级台阶,交织在一起的雨水和汗水已经把身上的衣服都打湿了。依山而建的天坛正中,耸立着神农氏炎帝的巨型牛首雕像,雕像基座上嵌“华夏始祖”隶书大字。雕像以山为躯,头部高21米,宽35米,二者相加为56,用以象征华夏56个民族共奉神农氏炎帝为始祖。
与这些年各地新建的传统文化景观非常追求宏大、壮丽相比,神农坛的设计堪称朴素、简约。这一方面体现了设计者不尚奢华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可能也是受制于神农架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允许大规模开发建设。
接下来的第二个景点是天生桥。天生桥景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黄岩河两岸的自然沟谷景观;二是散落分布在景区内的多个巴人文化体验点。巴人是活动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一般认为兴起于古夷水(今清江)流域。
天生桥之名来源于景区起始点的一个天然穿山溶洞。该洞高达17米,大致呈葫芦状,是亿万年来黄岩河水侵蚀、抑或包括风蚀作用的杰作。此类穿山溶洞在贵州、广西比较常见,因其将山体贯通,使山体状如石桥,故称“天生桥”。
景区游路为闭合环线,游客只要沿着一个方向前进,最终都会回到景区大门。我们选择了顺时针游览,即先游览沟谷部分,然后再游览巴人文化体验部分。
沟谷景观部分以黄岩河为中心,通过七夕桥、一水桥、退思桥、观音桥和牵山桥等5座木桥让游人忽而左岸、忽而右岸,近嗅草木之馨,远观飞瀑之秀。飞瀑是天生桥景区的一大亮点,绝壁垂挂,飘逸若袂,似绸似丝。
天生桥
在景区栈道边不时会有“附近有毒蛇,请注意安全”的提示牌出现,让我这个怕蛇的人一阵阵脊梁骨直冒凉风。女儿问我:真有毒蛇吗?我说:这么茂密的森林,如果说没有毒蛇反倒奇怪了。
与飞瀑相比,天生桥的另一个卖点——潭水给我印象不是太深,因为这些被冠以鹰、羊、虎和明月之名的潭水实在缺乏特点,难以区别。
多姿多彩的乱石,是天生桥的一景。
这些石头是神农架千百万年历史的见证者。
景区中的木构栈道
巴人文化体验部分以一些巴人风格的木屋为平台,展示了巴人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当然,这些小木屋同时还兼有出售旅游纪念品、提供茶艺服务的功能。
用树根雕琢而成的工艺篮子
小木屋里出售的蝴蝶标本
同时,一些诗人、作家和艺术家还以此为基地,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
当天因为下雨,景区里数量不是很多的游人大多步履匆匆,最终差不多都集中在一个充满巴人味道的戏台里,欣赏景区艺人的山歌演唱。
艺人的歌唱得如何暂且不说,一群孩子的和声唱得实在精彩,以至于我开始还怀疑孩子们的和声是经过排练的。
天生桥这种以沟谷风光为主的景点近年来在各地大量涌现,成为自然风光游览的一种常见模式。这种模式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因而被许多自然保护区所接受。但此类沟谷景观也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千篇一律,千沟一面,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接下来的景点叫官门山,是一处集动植物观赏、科考探秘、博物展览为一体的景区。
从导览图上看,官门山景区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除各种动植物园外,仅各种展览馆就有近十个,仔细游览起来估计得一天时间。
可能是考虑到下雨和时间比较紧张,导游带领我们直接从大鲵馆开始游览,红枫园、杜鹃园、名树园、腊梅园都被省略了。大鲵馆为露天馆,俗称“娃娃鱼”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就饲养在一个个不大的水池里。和大鲵作伴的,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这种只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鲟鱼的野生种濒临灭绝,好在其人工繁殖已经取得了成功。冒着疾雨在流水湍急的溪水边林木中穿行,耳边充斥着流水的咆哮声,雨雾遮挡了视线,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跟紧了队伍,生怕掉队迷了路。
穿过让孩子们不断大声尖叫的“野人洞”,就进入到了各种展览馆所在的区域。
科考馆主要展示了神农架“野人”发现和考察的历史,整个展览看下来,让你无法不相信神农架“野人”的存在。
院子里除了“野人”雕像,还有几个巨大的“野人”脚印石模,最大的有将近半米长。以人的身高和脚长的比例关系来推断,长着这么大脚的“野人”应该和姚明的身高差不多。
生物馆以展示各种野生动物标本为主,从飞禽走兽到昆虫花草,应有尽有。但看着这些曾经活生生的生命定格在它们生命的某一刻,变成了冷冰冰的标本,我的心里一阵阵发紧,非常不舒服。地质厅里有神农架地貌的全面展示,从构造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到剥蚀侵蚀地貌、堆积地貌,虽然术语很专业,但理解起来并不难。
地貌厅外面有一尊不太显眼的塑像,是一位女性拳打金钱豹的形象。下面石基上刻有“打豹英雄陈传香”字样,并镶有一块铜牌,铜牌上是年6月14日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两份报纸报道了神农架女民兵陈传香为保护群众勇打金钱豹的事迹。在自然保护区里能够依然保存当年打豹英雄的塑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神农架人对历史的尊重。
在木鱼镇入住的酒店叫“顺达大酒店”,号称达到三星级水平。来神农架的路上,导游即建议我们晚上在神农架最好吃团餐,一来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吃得丰富一些;二来神农架的物价比较高,自行安排晚餐可能得不偿失。之前,女儿有来过神农架的朋友也告诫她,在神农架吃饭一定要小心,有的饭店贵得离谱。我本来已经准备付钱参加团餐,但最终发现其他团员无人响应,只好作罢。因为雨还在下,我们三口儿没往远走,就在酒店对面的一家面馆要了三碗面,价格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估计那些吐槽神农架物价高的人,是吃到了神农架的山珍野味。
透过宾馆房间的窗子就可以看到近在眼前的山峦。雨还在下,没有一点要停的意思,看来明天的游览又是郁闷之旅了。
果不其然,早上起来,雨比昨天似乎还要大,在风和日丽中继续游览神农架已经不可能了。从游客中心出发的时候,我们被告知,今天将要去到的地方海拔在米左右,温度肯定比较低,希望大家做好保暖准备,并带好雨具。妻子开始还有些犹豫,在我的一再劝说下,终于和女儿一起各买了一件雨衣和一副鞋套。同团的另一个三口之家的妻子很有钢儿,半袖T恤,七分裤,洞洞鞋,就是不怕冷。我阴暗着心理,等着看人家笑话,结果证明,我是错的。神农架景区内的摆渡车和其它景区不太一样,不是公交车形式,而是专车形式。也就是说,你如果乘坐了某一辆摆渡车,那你在神农架这一天的行程都要乘坐这辆车,不能更换。这种安排减少了摆渡车的空驶率,但也增加了游客之间、各团之间的相互等待时间。
今天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神农顶景区,具体包括板壁岩、神农顶、神农谷和金猴岭几个部分。板壁岩是一处以风蚀和水蚀石林为主要景观的景点,同时又以屡有“野人”出没而闻名。
从停车场望向板壁岩景区,浓雾几乎遮蔽了所有景物,石林峰丛若隐若现。
雨丝越来越密,风也一阵紧似一阵。我尽管穿了一件厚的长袖圆领衫,仍然觉得有些冷。偷眼看团里那位一身短打扮的女士,人家既没缩脖也没有抱膀,甚至从脸上都看不出冷的意思。
板壁岩游览也是走一个环线,全程不到1.5公里,游路有一些起伏,但难度不大。沿途有飞来石、金鸡报晓、雏凤待哺、生命之根、金蛇戏玉兔、一线天、孔雀石和火炬石等景观。
其中的“生命之根”命名很含蓄,让许多游人不明就里,不分男女老少都忙不迭地和它合影留念。
走到“生命之根”,板壁岩的精华部分基本都走过了,不愿意继续往前走的,可以原路返回。我选择继续前进,走完了整个环线。
游路在原始森林中延伸——会巧遇“野人”吗?
孔雀石
针阔混交林
火炬石
神农火石
阴雨天,只有近景,没有远景。
如果说板壁岩大多以中、近景为主,在雾色苍茫中多少还可以看到一些景色的话,那么,像神农顶、神农谷这样需要远观的景致,在这雨雾交织的天气里,就只能望雾兴叹了。神农顶的海拔标高为.2米,是神农架的最高峰,相传神农氏曾经在这里“遍尝百草”,因此得名。神农顶为华北地区最高点,有“华北屋脊”之称。
摆渡车走到神农谷,看着没有退去意思的大雾,许多游客干脆不下车了。我还是不死心,连跑带颠,呼哧带喘,攀上几组台阶,站在观景台上,幻想奇迹会出现,突然云开雾散,让我一睹有“神农第一景”之誉的神农谷美景。奇迹没能出现,只好把景区广告牌上的大幅风景照拍了一张,权作到此一游的纪念。
金猴岭是上午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不给力的天气让大家游兴大减,以至于到金猴岭时有差不多一半人放弃了游览。我强迫自己下车去看看,主要目的是给妻女带个头儿,让她们至少保持一点游览的兴趣。顺着公路边的石阶路下行不到一百个台阶,流水跌落的巨大声响贯耳而来。转过一个山脚,透过密林可见一条飞瀑从山坡上跌宕而下,在山谷中百转千回,水花四溅,薄雾弥漫,蔚为壮观。
被之前几处景点的不如意已经搞得兴致全无的游客一下子都来了劲头,特别是那些游客大妈情感终于爆发,左拍右照,搔首弄姿,几度造成游路堵塞。
有道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让山岳景观失色的阴雨,却使金猴岭的这条金猴溪水量大增,飞瀑、跌水因此大放异彩。连导游多说,她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水量的金猴溪。
山谷中因阴天而灰暗的光线,客观上为没有减光镜而想拍摄瀑布和跌水的丝绸般效果提供了可能。
金猴岭是今天最大的惊喜
在金猴岭景区游览的另一个内容,是去野生动物救助站看望那些被救助的金丝猴和黑熊。来神农架之前,一直幻想能在神农架和金丝猴邂逅相遇,拍到它们的可爱面庞和美丽身姿。但在神农架转了两个半天,我越来越发现,这种可能几乎没有。看不着野生状态的金丝猴,看看笼子里的也算是一种补偿吧。笼子里的三只金丝猴是一个小家庭,爸爸和妈妈在年1月和2月分别被救助;转过年就生下了一个雌宝宝,取名“神女”。屈指算来,这一家三口在救助站已经生活十多年了。既然是救助,就应该是临时性的,为什么一“助”就是十年?如此救助,其实已经和“软禁”差不多了。金丝猴们这救助站里应该吃喝无忧,也不用担心天敌的侵害,但隔着笼子看它们,总觉得不那么舒服,因为铁栅栏再怎么说也不能是爱。
被软禁的金丝猴
金猴岭景区还有一个大熊猫馆,是年为实施大熊猫东迁计划而修建的。历史上,大熊猫在神农架曾经有过分布。东迁计划的第一步是使大熊猫逐步适应神农架的环境,终极目的是让大熊猫在神农架重归大自然。去年10月,来自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两只大熊猫已经在大熊猫馆落户。导游带着我们很少的几个还有精神头儿的游客,顶着雨,一路小跑,来到大熊猫馆,结果连个大熊猫的影子也没看到。估计大熊猫是雨休了。按照景区资料的介绍,金猴岭景区的面积有5平方公里大,而我们游览的应该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中午用餐的地方叫红坪镇,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就位于该镇境内。由于山高谷深,有效抵御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使红坪镇成为不少孑遗树种的避难所和世界中纬度地带植被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小镇沿河而居,国道穿镇而过,公路两侧除了客栈就是饭店,显然是一个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镇子。
在镇子的北出口附近,有一尊巨大的犀牛雕塑。问旁边的当地人,说这里有一个犀牛曾经居住过的山洞,称犀牛洞,现在已经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
在神农架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天燕景区。从天燕景区大门到燕子垭,我们的旅行车跑了有15分钟。大门到第一处景观如此之远,不知道设计者是如何考虑的。
现在在燕子垭上空架设了一座形若彩虹的钢构景观桥,游客可以登临观赏周围景色。在燕子垭一侧的崖壁上,有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题写的“古峰新颜”刻石。
这里所说的“古峰”自然是指周围历经千万年的山峦,而“新颜”大约是说以彩虹桥为代表的新景观。说心里话,我不太喜欢这座彩虹桥,因为它突兀地出现在这里,于景无补,实在是画蛇添足。
天燕景区最著名的景观就是那座燕子洞,景区的名字和它有关,垭口也是以它得名。燕子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洞高超过20米,洞内宽敞,据说可容纳千人。洞口时常会有燕子飞进飞出,燕子的尖叫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格外响亮。洞里的燕子叫短嘴金丝燕,原本是一种海燕。神农架地区在远古时期的一次沧海桑田,让这些海燕失去了海洋环境,逐渐演化为一种适应陆地环境的海燕。
进洞头几米还有光亮,再往里走逐渐黑暗,直至伸手不见五指。洞内湿度非常大,不时会有冰凉的水滴从天而降,砸到游人的身上,让你一激灵。燕子洞有前后两个洞口可供出入,前洞口明亮宽大,后洞口幽暗狭小。两个洞口分别与栈道相连,构成游览环线。
崖隙中飞出的瀑布
掩映在绿树中的栈道
神农架在中国山岳景观中应属自然状态保存最为完好的风景区,一方面体现在景区内古代传说不少,但少有古人遗迹;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神农架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早,之后的开发利用受到诸多限制,新建筑不仅少,而且规模均有限。因此说,想要看原汁原味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水、林木自然景观,首推神农架。神农架成为中国第一个同时入选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三大保护名录的风景区绝非浪得虚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