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来自雅昌艺术网
作者丨李家丽编辑丨李童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近日,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常设展览换新。重磅回归后的场馆中,出现了很多中国传统书画史上的“熟面孔”!
在这次换展中,绘画馆展览延续了书画常设展的思路,新增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于特展的绘画精品、新品共计10余件,其中不仅北宋王诜绘画力作《烟江叠嶂图卷》、元代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卷》重磅展出,更有明代江夏派创始人之一吴伟、清黄山派代表人物梅清、扬州八怪之郑燮、华嵒、高凤翰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齐聚。
此次书法馆共更新了22件首次展出或久未露面的作品。其中,首次展出的包括号称“瘦金体之祖”薛曜(唐)代表作《夏日游石淙诗并序》,沈周递藏的宋拓孤本米芾《行书方圆庵记碑册》,南宋张孝祥传世代表作《行书柴沟帖页》,董其昌耄耋之作《行书宝鼎歌轴》,以及明代王宠、文彭、清代沈荃、翁方纲、蒋仁、邓石如、赵之谦、沈曾植的书法作品。
而久未露面的名品,则更加令人欣喜。写经精品北周《建德二年大涅槃经卷第九》,赵孟頫传世墨迹罕见长作《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卷》,元代高僧溥光传世唯一草书作品《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卷》,以及元苏大年、明李东阳、王鏊、文徵明等人的作品,都使得书法馆的这次换展成为书法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经典之旅。
名家名作,传世佳迹,任意一件作品拎出来都足以留名中国艺术史,这使得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馆、历代绘画馆的这次换展称得上年度重磅的中国书画界大事件。
?荒芜与想象:北宋王诜《烟江叠嶂图卷》
以丹青留名画史的王诜,是一名妥妥的达官贵族。他是北宋开国名将王全斌的六代孙,王家五代习武,直到王诜才改为习文,后娶宋英宗赵曙之女蜀国公主为妻,官驸马都尉。
北宋王诜烟江叠嶂图卷纵45.2厘米,横厘米绢本设色
这位家世显赫,出自武学世家的驸马却极为风雅。他酷爱收藏书画,甚至筑“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以日夕观摩。他工山水,学王维、李成,喜作烟江云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润明洁,青绿设色高古绝俗。《宣和画谱》称之为“风流蕴藉,真有王谢家风气”。
他与苏轼、王巩、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秦观等诸多文人雅士友善,其中尤与苏轼、王巩交往最厚,苏轼称三人为“俱是看山人”。历史上第二次文人雅集“西园雅集”之地便是在王诜的府邸西园。
画卷主景
然而,王诜的命运的转折便是由于这三位知己中的一位——苏轼。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王诜因协助苏轼刊讽刺新法的诗集而受到牵连。次年,王诜又因其妻神宗之妹蜀国大长公主去世,被神宗认为有失责之行而遭流放,与苏轼天各一方。此时,王巩也因苏轼诗狱而谪宾州盐酒税五年。
四年后,王诜回京城复职,特地为王巩创作完成了这幅青绿设色图卷《烟江叠嶂图》,犹如海上仙山的画中场景,那般的梦幻与诗意,空旷与茫然,恰似王诜放逐期间荒芜寂寥的内心世界。大江迷漫浩渺,奇峰耸秀,溪瀑争流,那吞吐的云气,丰茂的草木,又似是这荒芜寂寥的内心中生出的仙境般瑰丽的想象。
草木丰茂
褪去了显贵高位的优待,失去了前呼后拥的追捧,也没有挚交好友的诗画相和,从高位跌入谷底的王诜并没有如普通人那般一蹶不振,怨天尤人。在今天,并没有多少文献资料告诉我们,流放中的王诜是否还像在驸马府那样放荡不羁,风流不拘礼法,但是从这幅《烟江叠嶂图卷》中,我们能看出,即便被流放,失去了往昔的一切,王诜的内心感受仍然是丰满的——浩渺之境中布满云气和草木。
青山隐隐
有着同样经历的苏轼看到这幅画后十分感慨,为此画作下千古名篇《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在复杂的政局斗争中,苏轼于诗中流露出对桃园仙境的向往,王诜和诗并作水墨本赠于苏轼,而苏轼旋即再和一首,王诜又另赋唱和诗一首。如此诗书画三绝,弥足珍贵,成就了画史上的珠联璧合之作。
淙淙流水
画卷右侧的浅滩
北宋山水画存世稀少,《烟江叠嶂图》经历代著录,流传有绪。宋徽宗在卷首右上角以瘦金体题写了画名,并且钤盖了宣和内府的收藏章。清乾隆、嘉庆至宣统内府收藏,俱钤有藏印。此后为近代著名收藏大家张伯驹所藏,后入藏上海博物馆。
?时局的映射: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卷》
《玄门十子图卷》出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华祖立之手,这也是他传世的唯一作品。从图上题识可知道,华祖立活动于元代中期,字唐卿,为职业画师,和当时道教人士有密切来往。这幅画是他应开封朝元宫文逸真人孙大方之请,绘写道家老子及十位名哲,又请当时书家吴炳(字彦辉)录写十一子传记于侧,时在泰定三年()。图成后送予吴兴德清山玄真馆道长粹德真人王眉叟,以作刻石传世。
玄门十子图卷之老子
玄门十子图卷之尹喜
这幅元画《玄门十子图卷》看上去除了年代久远之外,其他方面似乎平平无奇。它既没有王诜《烟江叠嶂图卷》背后挚友诗书画相合的文人雅事,连画面构成也特别简单,看上去只是画了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又写了几个字而已。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元代绘画史时便会发现,这幅画并不像它看上去那么简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历史赋予了它更深厚的内涵。
玄门十子图卷之辛钘
玄门十子图卷之庚桑楚
事实上,人物画在元代远不如山水花鸟兴盛,与唐宋相比,也呈现式微态势。蒙古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尖锐、复杂的民族和社会矛盾,使大多数文人志士避世隐居。又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元代画家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元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使得文人画家在题材选择上多借山川、枯木、竹石等以寄情抒志,以表达一种“逸”的气质。过于强调对于现实的超越,导致的结果便是人物画在元代失去了唐宋,尤其是唐的辉煌,退居到次要地位。
玄门十子图卷之南荣趎
玄门十子图卷之尹文
这幅《玄门十子图卷》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幅画是根据元赵孟《玄元十子图》石刻本和木刻本摹写而成,由元代画家华祖立绘制,十一人小传由书家吴炳题写。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人物,加上老子共十一人。十子分别为尹喜、辛钘、庚桑楚、南荣趎、尹文、士成绮、崔瞿、柏矩、列御寇(列子)和庄周(庄子)。
玄门十子图卷之士成绮
玄门十子图卷之崔瞿
同文人画直抒胸臆,大多为自我心境的表达不同,人物画通常具有相对明确的指向性,或是借历史人物表现某种志向气节,或是传达借人物传达一种政治隐喻。但是,正如这幅元画《玄门十子图卷》所表现的题材那样,在元代为数不多的人物画中,为什么又是佛道人物居多呢?这便不得不说到元代道教的蓬勃发展。
玄门十子图卷之柏矩
玄门十子图卷之列御寇
南宋末年,道教便与政治勾连,元世祖忽必烈效法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礼聘,遣密使入龙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密求符命,可大称元室二十年当统一天下。南宋灭亡后,忽必烈自然对道教礼遇有加。他不仅以客礼礼待张大可之子张宗演,次年又醮于长春宫,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还命他袭掌三山符箓、江南诸路道教事。自此,道教在元代长盛不衰,后世有如此感慨:“历观前代尊教,未有如今日之极;教徒繁衍,道门增广,未有如今日之盛。兴作之日,四方奔走,而愿赴役者从之如云。”
玄门十子图卷之庄周
道教的风行,使得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人物画,在题材上逐渐向宗教靠拢。在画法上,也在发展过程中汲取文人画的笔墨技巧,画面笔墨艺术性有所提高。
?“瘦金体之祖”薛曜:楷书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册
对中国书法史不那么熟悉的人,对薛曜的印象都不会太深。他书法、诗歌、编撰兼通,褚遂良是他的舅祖,王勃是他的文友,宋徽宗学其真书,最终创出“瘦金体”,因此后世称其为“瘦金体之父”。
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局部
薛曜与薛稷同一师承,书学褚遂良,瘦硬有神,用笔细劲,结体疏朗,但较褚书险劲,更纤细,在当时享有大名。他对褚书不作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加以发挥,有所创造,然亦成习气,为褚书末流。薛曜传世作品极少,因此,此次展出的《夏日游石淙诗并序》是我们了解其书法面貌和特点的重要途径。
《夏日游石淙诗并序》是薛曜的代表作,为“石淙河摩崖题记”之一。位于登封市东南20公里石淙河车厢潭北石崖上。“石淙河摩崖题记”,分为《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两部分,唐久视元年(年)三月十九日刻,是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碑刻。
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局部
唐大周圣历三年(年)夏季,武后则天率群臣巡游中岳嵩山,登封峻极后,避暑石淙河,曾在水漂石上大宴群臣。武则天即兴作诗一首《夏日游石淙》,命从臣16人奉和诗名为《侍游应制》,武则天又作序《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命薛曜书写,让工匠刻于崖壁上。16位从臣是:李显、李旦、武三思、狄仁杰、张易之、张宗昌、李峤、劳味道、姚元崇、阎朝隐、崔融、薛曜、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和沈佺期。武则天在此宴请群臣一事,两唐书武后本纪失载,但此碑所载之事却可作历史资料加以补充。
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局部
事实上,除书法外,薛曜在诗词方面也颇有造诣,其创作的五首诗歌被《全唐诗》收录。他与王勃曾同游于四川锦州,王勃作送别诗二首记述此事。此外,薛曜还曾参与大型诗歌选集类书《三教珠英》的编写,但遗憾的是,该书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失佚,成为中国类书史上一个谜团。
?赵孟頫罕见长卷: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卷
这卷《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是赵孟頫于年在杭州任上写就的。这一年赵孟頫已经54岁了。此卷书写工致,融右军、北海笔意于一炉,丰润间蕴含劲拔,一字一珠,是赵中年后极为纯熟的代表作品。该塔铭由通惠大师祖訚撰文,赵子昂书并篆额,全文约字的长篇,在赵孟頫传世墨迹中也十分罕见。卷后有元人虞集、黄溍、郑元祐等跋,后世王世贞、徐渭仁递藏。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局部
从此作所呈现出的风貌也不难看出,赵孟頫对此卷极为用心,不仅字与字之间气脉相连,其典雅和美的笔致神韵也颇有“二王”的风范。在赵孟頫去世之前不久,书家虞集在卷后题跋中写道:“集之生也晚,又最后来钱唐,弗获识前代丛林诸尊宿,为之嘅叹。及观子昂学士所书灵隐大川禅师塔铭,俨然东南法社流风余韵犹未泯也。欢喜无量,遂为之识其后云。”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局部
但在杭州的十年,也就是46岁至56岁之间,赵孟頫的日子并不像这件《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卷看上去那么闲适和顺遂。赵孟頫之所以会远离政治中心元大都,而外任地方,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遭到同僚嫉恨为躲避是非,尤其在元世祖去世后,元廷内部矛盾加重,他只能借病乞归,休病江南,那年他42岁。而直到46岁时,他才被举任江浙儒学提举,同样也在江南,远离大都政治核心。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局部
政治不得志的赵孟頫远在江南十年,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了艺文交游之上,时人柳贯曾回忆元时的南方曾说,金故老遗民多在江南,风流文献,交相景慕。作竹石林峦者,草书者,鉴定法书、名画、古器物者,比比皆是。这时“赵子昂解齐州归吴兴,颇亦来从诸君宴集。”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局部
鉴于当时江南繁盛的文艺局势,加上赵孟頫的一身才学,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回到江南,对赵孟頫来说,更像是回到了精神的家乡。也正是通过在江南的广泛交游,也意外地促进了南北方文化和政治关系的缓慢流动。
原标题:《镇馆之宝《烟江叠嶂图卷》亮相!上博32件罕见书画精品同时展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