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林 >> 石林图片 >> 正文 >> 正文

近视了该怎么办古代人的智慧,也许不输

来源:石林 时间:2025/3/12

网上曾有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眼镜发明之前,眼镜王蛇那时候该叫什么名字?而不得不说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眼镜实际上也只是“平替”而已。

因为在眼镜这种东西没出来之前,一般都形容眼镜王蛇为饭铲头、板铲头和扁头风等,可以看到会用饭铲来对比形容。而在欧洲,最早发现的西班牙人则称呼为hoodsnake(戴风帽的蛇)。

同样的道理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近视这种问题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而在眼镜没发明之前,近视的人又该怎么办?

一,古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首先咱们要明白,所谓近视指的是眼睛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球内经过屈光系统折射后,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图像。形成原因虽然尚未明确,但一般可分为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

而在古代,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中,柴,也就是能源的重要性是位居第一的,甚至比食物还更重要。所以在照明条件有限,营养也普遍有限的情况下,古代人近视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尤其和今天一样,读书人群体更是“重灾区”。

例如宋代的欧阳修就高度近视到需要别人念书给他听的地步。《石林燕语》中就明确记载说“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诗人陆游也有诗句写到说“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

所以对于没有眼镜的古代人来说,第一种方式就只能选择硬抗了,条件允许的,还能玩一下“你是我的眼”的高端操作,当然这一般也是读书人的“幸福烦恼”了。

事实上,在中世纪的欧洲这也是某种“光荣”的体现,或者说特殊的群体特征。

因为在中世纪的修道院中,无论是手稿还是绘画或者圣经的绘制都需要精细的笔触控制,毫无疑问这容易催生大量的近视群体,而近视也就成为了“体面工作”带来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种方式就是配镜,因为令很多人意外的是,具备矫正屈光功能的眼镜其实出现的时机相当之早。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最早的眼镜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相对主流的论调是认为在意大利出现,历史上首个戴眼镜的人物画像则是托马索于年在物雷维索所作的普罗旺斯像,这个时期中国正是明朝初期,朱元璋时代。

而眼镜传入中国的话是明中期的事情了(伴随郑和下西洋,地理大发现,世界贸易等多个因素),但真正流行开来或者说大量出现,则要到清朝初期了。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对该情节也有所体现,四阿哥和康熙都有戴眼镜的画面。而历史上的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更是当之无愧的眼镜达人,资料显示他让内务府给他配了多达35副的各式眼镜,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二,现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当然,受限于时代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现代人毫无疑问在眼镜上是占据巨大优势的。当然,近视的患病率也是占据了“巨大优势”。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约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占总人口的22%)的1.5倍,其中青少年群体的近视率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而一般来说,近视的现代人可以有三种方式来矫正近视。

第一种就是佩戴框架眼镜,第二种则是隐形眼镜,除了日抛月抛这种,还有一个特殊的OK镜,即角膜塑形镜。第三种就是做近视矫正手术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