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林 >> 石林资源 >> 正文 >> 正文

冬至,去这些外交部发言人点赞的地方看一看

来源:石林 时间:2022/9/10
北京湿疹专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前不久,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记者会上为新近发布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点赞,邀请大家“到中国的美丽乡村走一走、看一看”。

《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收集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个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成果,并在深入分析、总结研究基础上,就乡村振兴提出一系列建议。

今天是冬至。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武义梁家山村、安徽金寨大湾村等典型案例所在地,徜徉美丽乡村,品尝美味乡食,体验温暖乡情,倾听“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乡村振兴故事。

依云伴山听泉咏

文叶子

浙江武义的群山褶皱里,藏着一个畬汉共居的小山村——梁家山村。邂逅之时,颇有几分秘境探幽的惊喜。

一条溪流从群山中由北向南游来,穿村而过,村庄居于河谷两旁。黄色是村庄的主色调,黑色是村庄的副色调。黄的是夯土墙,黑的是小青瓦。一座座老屋宛如一册册古书,插在青山的书架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如今,许多老屋已改造成富有情调的民宿,整个山村正在打造民宿村,装帧一新,静待有缘人翻阅。

翻到的第一页,很可能就是村口的拾云山房。拾云山房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牛栏书屋。书屋所在之处,原先是一座牛栏房,坍塌后被拆除,改建成了如今获奖无数的书屋。书屋共两层,这样的高度,使它很好地融合在村子的环境中。人生需要留白,艺术需要留白,房子也需要留白。书屋深谙其道。其首层就是一处留白,它不是实的,而是空的,十根结构柱悬挑架空,支撑起二层。如此一来,远远看去,书屋就仿佛一朵云,飘在村中。村民可以在此喝茶聊天,孩子们也可以在此玩耍。首层天井水池的设置,亦是一处绝妙的留白。有阳光时,形成一道光影;有雨水时,产生一点涟漪;有空气时,感受一缕微风。无所有而无所不有,妙造天成。书屋二层有两圈回字形的松木书架,书架留出很多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洞口。在回廊间漫游,视线和空间通过洞口被打开。透过洞口,可以看到看书的人,还可以看到更远的窗外,和远处的青山绿树对话。书架的留白使空间的边界消隐了,人、书、景浑然一体,无比贴近。而书屋,又何尝不是民宿的一处留白、村庄的一处留白呢?

民宿就地取材,用土、石、竹、木等组成一个乡土诗意空间。夯土墙面、毛石墙基、水磨石、石板路、竹帘、竹格栅、木梁架、木家具……原生态的构架与装饰,是对乡村记忆与智慧的尊重、融合、优化与延续,每一个细节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怀,那么自然,又那么妥帖。原夯土房上拆下来的土料被重新夯筑为墙体,石头墙的每块石头都顺其形态安排位置,老房子上的瓦铺到了新房子的屋顶上,竹格栅把村道、庭院、梯田、古树等变成了一张古画卷轴,小青瓦砌成的墙有着流水的曲线,木梁架木家具温婉的黄质朴而亲切……

每一间客房都是独立的景观房,开窗即景,或是悠悠青山,或是潺潺小溪,或是苍苍古木,或是层层梯田……你可以依云居,可以伴山居,也可以咏泉居,还可以听风居。与天地共宿,不再是一个梦境,而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现实。

云是村中的常客,特别是清晨或雨后。坐看云起,洁白的云雾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一浪浪在山谷间来回游走,飘动着,缭绕着,翻涌着,时而散开,时而聚拢,把山浮了起来。看云的人似乎也被浮了起来,飘然欲飞。俯仰之间可拾云,此时此刻,诚觉世事尽可释然。山也好看。安下心来,仔仔细细地看,山的姿态和容色之丰富,会出乎你的意料。远近高低不同,晨昏晦明不同,翠竹成林的地方与古木森森的地方不同,山花烂漫之际与芦苇飘雪之际不同,有了溪水不同,有了小桥不同,有了梯田更是不同。流水为琴,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在山间轻拢慢捻。风的脚步,叶子最清楚,花香最清楚,听风者飘动的发丝最清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适合慢慢地做一些慢慢的事。品一壶好茶,是最好不过的。好山好水出好茶。武义的青山绿水孕育了武义茶,“茗”声远扬。茶叶也是梁家山村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煮上一壶当地的高山茶,细细品茗,让时间在袅袅茶香中不疾不徐地走过,岂非最美不过的时光。也可以去拾云山房看看书,让阳光的涟漪一波一波地漫延,温暖一个静谧而丰盈的午后。也可以关心一下粮食和蔬菜,去水碓房体验一下石臼磨麦,去豆腐坊体验一下制作豆腐,寻找久违的乡土情怀。或者什么也不做,就在露台上晒晒日头、打打盹,也是很好很好的。夜晚的时候,就去看一看久违的星空,看星星怎么给夜的黑裙缝上一颗又一颗钻石。要不,就去找一找萤火虫,跟着那一闪一闪的小灯笼散散步。

去村中走走也好,时不时地,你就会和陶渊明的诗相遇,比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比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比如迎面走来一个“带月荷锄归”的老人。有时候,也许就和一个高山杜鹃一般明媚的畲族姑娘擦肩而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梁家山,在大山的深深深处,与天地同在,与自己同在。一切美好,如约而至。

浙江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梁家山村:民宿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梁家山村以“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清水秀的原生态资源为乡村活化主线,进行原味改造,改善基础设施,打造从“好看”向“好玩”转变、吃住娱乐休闲一体化的乡村民宿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以租代拆,共守生态。以生态理念进行资源整合规划,对古民居实施“以租代拆”,在保留古民居整体外貌的同时,对室内进行修缮。二是就近取“材”,共同富裕。村里的古民居被用来租赁,就连破旧的牛栏屋也不放过,村集体可借此增收。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贫困村民被重点吸纳为企业员工。三是多元植入,共享自然。初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大批社会力量参与到“打通民宿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工作中。让城市高端人群与当地民俗、文化、公益、教育、旅游等方面产生互动,同时以自然农耕为特色,打造绿色生态农业。

大山里的好日子

文王唯唯

沿着红岭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历时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站在村口,但见峰峦绵延,云片缭绕,崖石积翠,树影婆娑。山间似有飞鸟,惊起啼声一片。一条大河旁,彩色的漂流船很是招眼。村道干净整洁,游人三两,寻径闲步……冬日的暖阳,熏染着一派旖旎风光,让人顿生纵享山水的陶然心境。

在接待中心要了一份大湾村介绍,避开游客,直奔不远处的茶山。

置身茶山,那一丘接一丘、一岭接一岭的茶园层次分明。一棵棵茶树低矮敦实,叶肥瓣硕,成丛成队地排列着。一阵山风吹过,就像大海中翻起层层波浪。寂静的环境、新鲜的空气,让我的心一下子变得纯净了许多,也滋润了许多。

一位中年妇女不知从哪块茶园走了出来,手里提着一梱枯枝。我问她是不是回村,她答是。我说正好一路。阿姨很健谈,你提起个话头,她会告诉你很多。她说,她叫肖细雨,丈夫是村里的护林员。大湾村有茶园余亩,还有一座多平方米的大湾茶厂,从县里引进龙头茶企,带动村民种茶增收。

说话间,我们进了村。肖细雨指着不远处的一幢楼房说:“那就是我家开办的‘细雨农家’民宿,要不要参观一下?”我来兴趣了,以自己的名命名民宿,真是浪漫诗意。

这是一幢三层楼房,楼上有7间客房,楼下是餐厅,游客可以自己做饭,也可以吃她做的农家饭。金寨吊锅、散养土鸡、黑猪肉、竹笋、板栗都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吃着不算,离开时还要带点儿干货回去。每个房间每晚房价元。坐在客厅里,肖细雨给我算了一笔账:除了经营这家民宿,丈夫老杨作为护林员,每月有元固定收入,同时,他每年还在村里开发的水上漂游项目服务两个月,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家里的山地种植了天麻,每年有两三万元收入,茶园还可以收入七八千元……说到这儿,肖细雨笑了起来:“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还能存一点钱。”

我问道,你们村子有多少这样的民宿?肖细雨说那可多了,大大小小加起来有30多家。

告别肖细雨,我按照她的指点,来到“网红打卡点”——村民陈泽申家中。曾经,陈泽申中年丧子,儿媳改嫁,老伴也因病去世,独自带着小孙子,靠低保撑着一个家。如今,他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现在收入如何?我好奇地问他。“过去,我一年收入不到元。如今养鸡养羊、种植中草药,加上在茶厂务工和村里公益性岗位的工资,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陈泽申指着屋里摆放的各种山货说:“今年国庆假期,我光卖山货就卖了多元。”

离老宅不远,就是陈泽申现在住的新房。走进房间,只见厨卫干净整洁,客厅装了空调,卧室铺上了木地板,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老陈将新房的一间改成民宿,交给村里统一经营,到年底参与村里的分红。他指着客厅正中摆放的脱贫光荣证,高兴得关不住话匣:“咱可拍过胸脯,不能全靠国家,也要自己努力,早日脱贫!”

现在的大湾村由原来的大湾村、帽顶村、桥边村三村合并而成,是金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这些年,大湾村按照“长短结合、以长带短、以短促长”的产业发展思路,瞄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发展定位努力奋斗。年底,曾经是脱贫攻坚“硬骨头”的大湾村实现全部脱贫。在大湾村游客接待中心,我看到该村已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一块块奖牌,见证了大湾村人创造美好生活的精气神,也见证了大山里的好日子。

站在村口,再一次远眺那起伏的群山,脑海里即刻浮现一幅映山红花开的胜景。想象中,那漫山遍野的灼灼映山红在阳光下尽情怒放,清风绕树,花香袭人。也许,还有一支明亮的山歌在花影树间飘荡着、萦绕着,和前来游玩的人们唱和着……

安徽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茶旅融合探索乡村扶贫新模式

大湾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是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年以来,大湾村积极用好扶贫政策,依靠发展“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具有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的旅游脱贫致富之路。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通过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以“景村共建”模式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坚持“原生态”,着力打造与村民共生共融的开放式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围绕“保护、完善、提高”思路,保存景区植被、道路、房屋等原始风貌。将“小茶叶”发展为“大茶业”,将小茶园发展为游乐园,树立“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旅游扶贫新形象。二是通过融合发展带动产业兴旺。充分挖掘贫困村的旅游资源,构建产业链条,突出扶贫村旅游特色主题,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养老、交通、城镇建设等联动,使乡村旅游成为拉动贫困村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和“新引擎”。

马帮“驮”来的古镇

文北雁

去大理沙溪古镇前,有人告诉我,这是一座马帮“驮”来的古镇,至今保存着大量古建筑,以及民歌、故事、神话、传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道文化。

汽车在滇西北高原苍劲厚实的大山中行进,上山下山,弯弯转转,正有几分头晕目眩时,一个平坦的山间坝子豁然撞进视野,直觉告诉我,沙溪到了!

沙溪古镇坐落在澜沧江支流黑潓江上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孕育出一个颇富桃源意趣的河谷坝子:玉水环绕,屋舍俨然,阡陌纵横,芳草染绿,一片坦荡……

镇子不大,一条林荫道就是出入的主街,砖石铺就的街道落满了时间印记,早已和泥土混为一色。街边流淌着一渠欢快的流水,哗哗的水声让人可以暂别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临街而设的店铺挨挨挤挤,在古意盎然的老房之间掺入几分时尚元素,一派宁静中,时间就像茶吧木桌上那杯慢慢泡开的清茶。

镇子中心是一个四方形的小广场,被人形象地称为“四方街”。一棵高大的槐树盖住半个广场,早已落光叶子的密枝间筛下一地斑驳的阳光。树下的戏台是古镇最有特色的建筑,虽经修缮,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小镇自古民风淳厚,多元文化交汇,孕育了一代代说唱艺人,被誉为“歌舞之乡”。每逢节日,镇上的居民都会穿上盛装,伴着优美的三弦声载歌载舞。

正对古戏台的是兴教寺。千百年来,汉、白、藏、纳西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写下了一段段团结史诗。因为这个古寺,沙溪四方街也被称为“寺登街”。

寺登街旧时为茶马古道要冲,被称作“茶马古道上唯一保存的古集市”。据考,沙溪位居滇西四大盐井——剑川弥沙井、云龙诺邓井、兰坪拉鸡井和洱源乔后井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加之此地物产丰饶,山货众多,遂成为古滇西的食盐和山货集散地,以盐、茶和各种物资交流为主的集市,从唐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如今,一个个充满历史旧迹的商铺和马店都被改作旅游纪念品小店。街上人流如潮,操着不同口音的人来往不断,拍照留念,再现了往日的繁华。

在兴教寺门口的树荫下,我看到许多神情专注的写生者。有人告诉我,他们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在这里一住就是四五个月,每天早起晚睡,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光照情况,循着四方街环绕一圈又一圈,从不同角度,把这个古意盎然的街市完整地留在笔端。此时日已偏西,铺满红砂石的街市被镀上浅浅一层金色,不时有拉长影子的马匹走过。它们被当地村民备上鞍鞯,供人骑行。这情景,同样被画家记录下来。透过薄薄一张画纸,我似乎听到了叮当作响的马铃声……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沙溪镇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聚居镇。近年来,该镇结合沙溪特色小镇创建、沙溪七个传统村落连片示范等项目,统筹推进大沙溪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用好“茶马古道上唯一保存的古集市”这张“名片”,强化对古民居、古建筑、古院落的活化利用。二是在打造产业上下功夫。积极培育产业新业态,加大文化创意设计,提升特色旅游商品品质。打造茶马古道、古镇古村、生态山水、田园风光等“文化名片”。三是在追求卓越上下功夫。加快推动古镇保护、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化、法治化、精细化进程。打造各类文创体验馆,探索建立多元化体验平台,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四是在高效运营上下功夫。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运营管理模式,全面实现特色小镇的高效管理。

大漠戈壁之语

文吕峰

和田,古称于阗,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丝路驼铃传递着千年不朽的传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胡杨是最美的树,也是大漠戈壁的语言。

在一个深秋时节,我怀着一颗朝圣的心,来到和田阔恰村的大漠胡杨景区。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婆娑起舞,气势动人。那是一种无比惊艳的金色,刹那间把我撞了个趔趄,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与感动。

景区位于茫茫戈壁中,一座辽阔的天然湖泊被沙海环抱,沙水相依,碧波荡漾,像童话故事里的世界,远离尘嚣,静谧、安详、神秘。在湖泊中心的小岛上,生长着一棵又一棵胡杨,它们似乎将储备了一年的激情全部迸发出来,每一片叶子都盛开着暖意,每一个枝丫都挂满了太阳,极力张扬着生命的色彩,像一支支来自亘古的唢呐,吹奏着关于生命、关于风华、关于梦想的曲子。

面对那一棵棵胡杨,像凝望着情人的眼眸。那种凝望,是来自灵魂的注视,是让我沉醉的迷恋。霎时,欣喜、感动、满足从心里喷薄而出,像春潮般涨满心房。那肆意的生长、那满目的色彩、那不屈的姿势,如阳光、如闪电,把身体的每个部分都照亮,似乎有一种遥远又带有神秘感的声音从树梢氤氲而来。

走在景区里,与其说是用脚,倒不如说是用眼、用心。高的五六米,矮的两三米,每一棵胡杨都铁干虬枝、粗壮有力,连细小的枝杈都刚劲凛然。有些胡杨已经衰老,树皮的褶皱高高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它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已成空洞,可是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生机蓬勃,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独有的明艳与旺盛;有的已经死去,仍保持着刚劲的身姿;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坚韧的枝枝杈杈仍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

因为风沙、干渴、雷劈,每一棵胡杨的面貌都迥然不同,但都形神兼备,奇伟嵯峨,甚至可以说是曼妙多姿。落晖冥冥,天地间的胡杨像是一匹匹孤独的马,愈发伟岸、峥嵘、高古。它们任凭风剥雨蚀,没有悲喜。它们仿佛被赋予了无穷的灵性,给我提供了宽阔无际的想象空间,让我陡生出一种肃穆。因为旷远,因为静谧,因为无限,因为壮烈,所有世俗的苦难在它们面前都显得琐碎,显得无足轻重。于是,我就那样静静地站着,似乎也成了一棵屹立了千年、万年的胡杨,默默地享受着亘古的宁静与庄严。

行走在景区里,喜悦连绵不断,我心潮浮动,如饮甘醴。那些临水而生的胡杨,悄无声息地扎根、生长、吐翠、渲染金黄,黄绿斑驳的树影投映在水洼里,静如少女的沉默。金黄的胡杨、火红的红柳、雪色的芦苇,婉约、明丽,丰盈,美得让人猝不及防。那一刻,我有一种失语的茫然,整个人也恍惚起来,不知置身何处。忽然,一只鸟儿从枝叶间飞出,像是云雀,紧接着另一只追出,那清脆的叫声如钢琴的弹奏,将我惊醒。它们好像受到了某种昭示,昂首云霄,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胡杨是一种古老珍奇的树种,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被誉为“沙漠英雄树”。其实,胡杨何止是英雄树,它是荒漠的图腾,像苍鹰之于蓝天、鲸鱼之于海洋,胡杨是属于荒漠的。春夏,翠绿婆娑,树荫如盖。秋天,色彩金黄,耀人眼目。冬天,遒劲不阿,森然欲搏。一位诗友曾这样形容胡杨:“前世一千年的等待,今生一千年的伫立,倒下后一千年的寂寞来生。”是啊,胡杨用三千年的时间站立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无论是生还是死,都威武、刚劲。

在欣赏大漠胡杨之余,可去沙漠探险、越野,可去品尝大枣、烤全羊、羊肚子烤肉等美食,亦可去领略和田的民族风情。和田是有名的歌舞之乡,这里的歌舞淳朴原始,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韵味。途中,我遇到一群又一群载歌载舞的人。他们幕天席地,无拘无束,旋转的肢体像狂风摇撼的树林,像大海卷起的涛谷浪峰,像群山逶迤的态势,展现着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远处只有高山,只有天上高悬的太阳,只有轻拂而过的微风,他们就这样向天空和大地倾泻自己的欢乐和爱。

遇见一棵胡杨是一种幸运,遇见一岛胡杨更是一种莫大的机缘。从胡杨岛回来后,无数个夜晚,我站在窗前,凝望着眼前光怪陆离的都市,目光恍惚越过楼群,越过高山河流,又回到茫茫大漠,回到风姿无限的胡杨岛,与那一棵棵或苍劲、或挺拔、或古老、或年轻的胡杨对视。我的心像是感应着某种召唤,依稀听到来自胡杨的低语,我又重新获得了力量,又鼓足了前行的勇气。

新疆和田市吉亚乡阔恰村:大漠胡杨景区助力乡村脱贫

大漠胡杨景区位于阔恰村阿和公路沿线,交通便利。近年来,景区由政府投资和企业招商引资共计1.7亿元,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现已成为和田旅游标杆,带动当地贫困村民参与旅游经济活动,成效显著。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大漠胡杨景区建设项目更多考虑了将本地特有的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中,让游客以参与的方式休闲,以休闲的方式感悟。如胡杨观赏木栈道及赛马场经过统一的设计和打造,对传统文化和本村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度挖掘;规范观赏木栈道,对存活年代较久的胡杨进行标注及保护,让游客感受到大漠胡杨的精神。二是精准定位,乡村旅居。阔恰村的旅游开发总体定位为“乡村旅居,别来无恙”,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让人们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状态。

“虔”心于此

文伍岳

江西龙南的虔心小镇,笼在一片云雾中,宛如人间仙境。

踏入虔心小镇,伴着泥土的气息,抬头是蔚蓝的天空,低头是蜿蜒的流水,放眼望去,则涌动着一大片广袤的林海。

虔心小镇拥有10万亩林地,平均海拔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11万个。这里空气清新,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投射在树干上,随时光移动,日冕一般,却走得更加缓慢。在观景步道凭栏眺望,但见山峦起伏、竹海泛波、茶绿阡陌,远处山色清朗,近身清风徐来……置身于此,时间仿佛都凝滞了。

小屋是山上长出来的泥土疙瘩,点缀在山林里。你若来了,大可以闻香、观鱼、弹琴、挥毫、品茗,随心徜徉在一座座小屋间,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隐匿于竹海之间、栖息于茶山之上的山房,静谧而清幽。缓步于石板步道,彻底放松身心,忘却城市喧嚣,有竹林、青山、云海和星空,一颗心也变得澄澈透明。

在虔心小镇的高处——“竹隐山居”,秀丽的山水仿佛一幅泼墨画卷,映入眼帘。在漫山竹林里,和家人一起泡温泉,惬意而舒适。堂前一杯清茶,与青山对坐。

茶是大自然的恩赐。发乎自然、心性平和,才能做出一泡好茶,回归茶的本真,体现虔茶的“虔心”。在虔茶文化馆,聆听虔茶的生产历史,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虔茶始于宋代,已有近千年历史。看着袅袅的茶气,轻嗅淡淡的茶香,细酌一口,余味悠长。

四处走走,还可以见识当地古老的习俗。榨油是一项传统客家手工艺,在虔心油坊,人们还秉承着纯物理压榨方法,油味醇正。客家油寮与油槽负载着农耕文化的流转与传承,当油锤撞击楔子,发出“咚—咚—”的沉闷撞击声,当挥汗如雨的榨油师吼出“哟—嗬—”的号子,这才是原始与古朴、粗拙与天工的完美结合。

再来到腐竹坊,一种独特的豆香将我们牵回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中。石磨磨的豆浆口感好,营养价值也高,用其“拉腐竹”更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过年前制作糍粑,是龙南流传千年的习俗。糍粑由糯米蒸熟后,再通过特质石槽舂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在虔心小镇,你可以品尝美味的糍粑,还可以亲手体验打糍粑的乐趣,感受浓厚的客家文化。

远客来了,必定要尝一尝客家糯米酒。它最是浓醇香甜,充满朴实无华的乡土气息。除了饮用外,糯米酒还可以搭配食材,做成好些米酒食物。鸡鸭鱼肉放点米酒,既可以去腥,还可以提醇。酒糟制成的酒糟鱼、酒糟辣椒、酒糟红薯干,味道更是诱人。

在虔心小镇,可以直接和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感触对话,于森林温泉中释放身心,在竹海茶园里耕作游憩,采摘天然健康的农产品。一座小镇,承载着远去的田园生活,也承载着生态的密码。

江西龙南市临塘乡东坑村虔心小镇:“虔”心“虔”意助力乡村扶贫

虔心小镇是一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虔”文化为主题,融合当地山、水、茶、竹等优质资源,集自然风景、客家民俗、虔茶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旅游示范基地。近年来,虔心小镇依托“休闲度假旅游板块+有机虔茶基地板块+虔山飞鸡农业板块+毛竹林生态林业板块”,带动周边贫困户深度参与生态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旅游助力乡村脱贫的新路。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六大基地打造第二家园。以现有万亩有机茶园等农业产业资源为基础,升级规划建设了生态茶园与制茶基地等六大基地,同时推行“第二家园计划”,游客可通过认领“一亩田林”深度帮扶贫困户。二是合作机制保障扶贫效应。针对贫困户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的帮扶。三是线上线下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带动周边发展。

诗画壮乡

文放猪江湖

在广西南宁马山县的大山深处,有一座名叫“小都百屯”的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浓郁的壮族风情更是令人流连。

小都百屯是一个自然屯,距离马山县城12公里,地处马山县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内。小都百屯属于岩溶地貌,古零河穿村而过,林木覆盖率达33%,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小村。

小都百屯面积不大,周围群山林立,耕地有限。旧时,这里的人们守着贫瘠的土地艰难讨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年,小都百屯被确定为南宁市综合示范村建设项目,“绿色发展”成为这里的关键词。自此,屯里开始进行旅游开发,依托山环水绕的美丽环境,拓宽巷道,修整民居,打造了观光农业园、风情百家园、水车园、江亭园、百乐园、百香园,以及环河步栈道、环山自行车道、景观亭等,建设了农家旅馆和高端民宿,农户还自发开办农家菜馆、农特产品经销点,“诗画小都百”的盛名逐渐传播开来。

如今,小都百屯已成为南宁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在屯子主干道尽头处有一座舞台,村民常在舞台上吹拉弹唱,表演本地民歌、戏曲等,自娱自乐,幸福和谐。前些天我到小都百屯时,村民正身着盛装,和游客跳着竹竿舞。

“乔老河畔是吾家,君若闲事来喝茶。白墙灰瓦青石板,门前一株辣椒花。”当地的一首歌谣,准确地描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田园风光,山水农家,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村里的壮锦、绣球、铜鼓、银饰等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壮锦制作工艺流程,欣赏多彩民族服饰,还能亲手体验织锦、刺绣。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屯:“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乡村旅游模式

小都百屯以打造“水车之乡”为特色,坚持“社区即景区、乡村即旅游”的发展理念进行示范村建设,着力打造满足“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一站式时尚生活、休闲农业旅游基地。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抓住机遇,部门合力开发。整合各级、各部门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创新旅游脱贫致富新模式、新路子,延长旅游产业链,做到乡村旅游与消除贫困同时进行、同步发展。二是突出特色,提升旅游扶贫内涵。注重挖掘一村一品一韵,依托自身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突出特色,提升内涵,避免低端化、单一化、同质化和生搬硬套。三是村民自治,达成发展乡村旅游共识。通过建立村级协商自治机制,指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制度,同时积极探索示范村建设的后续管理工作,研究出台了旅游开发、公共卫生保洁等一系列制度措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打卡平流尾

文李希文

去平流尾之前,我对那里了解甚少。勾起我兴趣的,是“平流尾”这个听上去有点意思的地名。

平流尾的全称叫平流尾地质公园。国内的地质公园我去过许多,比如四川九寨沟、湖南武陵源、西藏札达土林、云南昆明石林等,不过,那些地质公园多在山野之地,而平流尾地质公园却是在大海边上。海边不是看海浪沙滩的地方吗?那里的地质公园长成啥样呢?对此,我充满了好奇。

汽车沿着七曲八弯的海岸公路行进,车窗外海天一色、船行鸥翔的美景,如电影镜头般缓缓划过。直到在景区停车场下车,我还是没能将眼前所见和印象中的那个地质公园对上号。这,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渔村吗?

那地方,确确实实就是个渔村。在景区售票窗口旁的墙上,还张贴着一张连江县苔菉镇茭南村村民委员会的疫情防控宣传公告。过了检票处,沿着一条坡道往里走,还可以看到一些头戴斗笠、脚穿雨靴的村民在路边翻晒着虾皮和鱼干,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沿海渔村特有的海腥味。要不是旁边有导游用小喇叭作讲解,我都差点忘了自己在一个旅游景点。

不过,这种疑似走错地方的感觉没有持续太久。随着脚步向前移动,平流尾地质公园的美丽姿容渐渐展露出来。一道道海味十足、别具特色的景观不断映入眼帘,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留影。当沿着曲曲弯弯的木栈道登上高处的观景平台时,许多人都不由得发出赞叹之声:美!简直太美了!

这是一种自然天成与人工匠心和谐相融的美:色如碧玉,在海湾里起伏涌动的海水;白似珍珠,在岸石旁追逐嬉戏的浪花;雄健刚劲,如刀劈斧削雕琢出来的海蚀平台;以及被涂成七彩之色的台阶,白墙和蓝色窗户构建起来的无顶“小屋”,用海漂木筑起的创意“篱笆墙”,用弯月、白色桌椅和酒瓶等搭建而成的网红拍照点,构成了平流尾地质公园与众不同的风景。

面积达1万平方米,礁崖陡峭、怪石嶙峋的火山岩海蚀平台,是平流尾地质公园里极为亮眼的一道景观。这个海蚀平台的神奇之处在于,尽管它处于海岸线之下,被海水紧紧围裹着,却从没有被汹涌的海潮淹没过。在亿万年早潮晚汐日复一日的冲刷、啃噬、切割之下,那峭立海边的巨型火山岩被海水冲蚀出无数的沟壑、洞窟和网状沟坎,形成了海蚀崖、海蚀沟、海蚀柱、海蚀巷道、海蚀岩洞等形态各异的地质地貌奇观,造就了一道独特的海岸风景线。

海蚀平台不仅是平流尾地质公园的一大景观,也是茭南村刘氏村民们的“祖石”。传说明朝末年,茭南村刘氏先祖刘则公乘船途经黄岐半岛时遭遇海难,狂风巨浪之中,同船的人大都落海身亡,而刘则公受到妈祖庇佑,被巨浪推至近岸,爬上了海蚀平台,绝处逢生。大难不死的刘则公感恩妈祖和这块救命重生之地,在海蚀平台旁设神牌供奉祭拜妈祖,并在那里落脚安家,成为茭南村的开村始祖。刘氏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在村里建了妈祖庙,并将那海蚀平台认作“祖石”。

数百年来,刘氏族人在“祖石”旁安家立业,辛勤劳作,建设着自己的美好家园。如今的茭南村已成为福建省著名的渔村,渔业捕捞、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业都十分兴旺。而打造海天一览的平流尾地质公园,又是茭南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大手笔之作。

平流尾地质公园是由政府引导、茭南村村民自发集资建成的生态型旅游项目。作为福建省首批海岸公园,这里以滨海度假和婚纱摄影为亮点进行打造,海钓台、文体广场、露营基地、观景平台等,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打卡”。坐在平台上吹海风、听涛声,赤着双脚踩沙滩、赶海,或者观日出、看夕阳、拍靓照、发发呆,体验一把海钓乐趣,让许多人流连忘返。

平流尾地质公园的建设,融入了茭南村村民们的心血和智慧。景区栈道旁那些用海漂木制成的大型鱿鱼、鳀鱼、带鱼、海虾模型,就出自当地渔民刘文灯之手。这些制成模型的鱼虾,是刘文灯最熟悉,也是茭南村最拿得出手的海产品。

平流尾地质公园所在的黄岐半岛三面环海,有“福建的天涯海角”“连江的好望角”之称,距马祖列岛的最近点仅4.96海里。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站在平流尾地质公园的观景平台上,能够清晰地望见马祖岛上的村落和建筑。若是通过景区瞭望台上的高倍望远镜,还可以看见马祖主岛的风景。

走出景区,拐进茭南村。在这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里,还保存着极具福建沿海民居特色的石头厝建筑群。这些石头厝用方形、长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花岗石砌成,坚固抗风,冬暖夏凉。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刘家大厝,那用花岗石砌成铜钱图案的外墙,让人赞叹不已。

独特的人文历史、海滨地貌,让茭南村这座小渔村展现出独一无二的魅力。快离开茭南村时,我的脑海里又冒出了之前的那个疑问:这地质公园的名字,为什么叫平流尾呢?

一位热心的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地质公园景区位于茭南村的村尾,景区中的海蚀平台对海水形成天然隔断,使海流呈现左边急、右边平缓的形态,平流尾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原来如此。

福建福州市连江县苔菉镇茭南村:平流尾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助力传统渔业转型

年,为了保护海洋环境,茭南村村民集资,开始保护性开发平流尾地质公园。此后短短几年间,茭南村便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渔村到网红热门景点的飞跃,实现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全体渔民脱贫致富、“让家乡成为有梦的地方”的梦想。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乡村旅游开发需以人为本。要以村民为核心,重视村民的主体性地位,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共享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二是乡村旅游开发需引智聚才。针对现有农民创业旅游从业群体,建立基层服务人员管理和培训机制,培养一批“爱乡村、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政府加大返乡入乡创业政策支持力度,招才引智,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同时吸引各行业专家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诗酒田园

文秦延安

冬天脱去了大地的戎装,终南山便如一幅水墨画展现在眼前。皴黑的山体、光秃的树木、瘦弱的河流,以及灰瓦泥巴墙的村庄,在山寒水瘦的萧瑟中,构筑出一种萧疏寒冽、沉寂明净的美。顺着盘山公路,我们蜿蜒进了西安神禾塬上的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

现在的长安唐村所在地,原是西安市长安区南堡寨村。这里南依秦岭,北接常宁宫,被滈河和壕沟夹在一道梁上,地势非常险要。村子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村内有戏楼、孙氏祠堂、药王庙、七星庙等典型关中建筑。当代作家柳青曾在此生活、工作了14年,写下了著名的《创业史》。

年,由于交通不便,电力和水资源匮乏,南堡寨村的多户村民陆续搬迁到神禾塬下,这里成了一座“空心村”。年,以南堡寨古村落修复保护为载体的长安唐村项目开始规划建设,4年来,带动区域内3万多名农村群众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变,这个古老的村庄重新焕发了活力。

绕过梅林,我们看到了立在村口的“社树”。这是一棵有上百年树龄的皂角树,树下有一座砖砌的土地庙,周围有半人高的石头砌护着。逢年过节,人们都会在此祭拜祈福。落光叶子的枝杈一目了然地伸展在半空中,像一幅简笔画,线条分明。而那些挂在树枝上随风起舞的祈福红丝带,显得更加鲜艳神秘。也许,树木的灵气便是一个村庄的福气。行走在村里,我分明能感觉到那些原生草木的“神气”。

村子的主干道是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的是石板路,庭院里铺的是方砖,环绕草木的是石子路,还有下水道、落水井,以及村舍角落、路径旁边的细致装扮,色彩炫丽,别具匠心。这里在保留原有土坯房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按照功能划分为古寨区、文创区、艺术区等。虽然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但一草一木和建筑形态却极具唐时乡村风貌,呈现一幅“诗酒花茶”的唐人生活画卷。

走进古寨区,只见路旁的花草间摆放着大小陶瓷瓦罐,柿树顶端还挂有几个留给鸟儿的柿子。虽然房子还是土坯黑瓦,但乌黑的大门、修葺一新的窗户,还有屋门上挂的各种匾额,都在古朴中透露出新意。房子一家挨一家,前院和后院、邻里和廊道,井然有序。还有窄小的安间房和厦房、木扎的篱笆,都极具关中建筑特色。房子大多房门挂锁,窗户紧扣。锁既有拴扣的,也有合页锁,千姿百态中保持着年代感。屋檐下摆有独轮推车、风车、水桶,以及木锨、扁担、杈等农具,还有古寨展厅里那些锈迹斑斑的马灯、斑驳失色的粮食斗、打水的辘轳等,都掀起了历史记忆碎片,让人遥想当年,回忆过往,感受到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的深深印痕。

出了古寨区,便进入诗唐艺术中心。这里是唐代茶文化、酒文化和宴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一茶、一酒、一诗、一书,带领我们梦回大唐。唐代,终南山下是名人雅士郊游雅集之地。杜牧、韩愈、崔护、岑参、韦应物等都曾在此生活,并激扬出千余首唐诗,涵养了盛唐贤达名士从容淡定、洒脱自如的田园诗意生活方式。如今,那摆满酒缸的三巡酒馆,那楮皮手工纸流沙折扇,都充满盛唐韵味。

倘若不是进去探访,我怎么也猜不出那些挂着牌匾的房屋里有什么。“荷染山房”是民宿,“诗唐·花朝”是展厅,“花凤寨堡”是餐馆,“堡寨小馆”是书店……这些极具文化色彩的店名,重现了唐诗里的山水田园生活,激发了工业城市遥远的乡愁记忆,透露出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

屋外古旧简朴,屋内却充满现代气息,石砖铺地,挂满了各种字画,开着空调,摆着沙发,琴声缭绕。在融融暖意中,喝咖啡的情侣、画画的文艺青年、交谈的好友,都在时光渐慢中怡然自得。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南堡寨村:长安唐村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长安唐村项目通过实施美丽乡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农业产业升级、一二三产融合等系统工程,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存、文化遗迹,传承和复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集农业旅游、人文旅游、健康养生、商务会议、乡村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人文旅游名村。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机制创新。设立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立地方政府、村集体和社会资本“三元共建”的发展模式,与村集体合作社建立合资公司进行开发建设,让村集体、村民与社会企业共同受益。二是合作升级。一方面采取“农业公司+村集体合作社”模式,由村集体合作社以“保底+分红”方式对村民土地进行流转合并,并组织村民培训,安排农业生产用工。另一方面实施订单农业,扶持“乡村带头人”,发展家庭农场或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对其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三是三产融合。以“乡村+”为主线,推动城乡融合与文旅融合,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乡村创意、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产业,构建全链条、全循环乡村产业体系。

桃源仙境

文杨莹

无锡阳山镇北靠古运河,南临太湖,是中国著名的水蜜桃之乡。每年春天桃花盛开时,当地政府都会举办桃花节,0亩桃花海气势浩瀚,美不胜收。到了夏天,枝头上的水蜜桃更是光泽饱满,被美国《华尔街日报》赞为“世上最美味的桃子”。

春天看花、夏秋摘果,冬天去阳山,访的却是文化。阳山古称“安阳山”,晋《阳羡风土记》载:“周武王封周章少子斌于安阳乡,为安阳侯。”其封邑就在这一带,故有此称。如今,当地人把大阳山、小阳山、狮子山、长腰山这4座相邻的小丘陵合称为阳山,山脚下的小镇就叫阳山镇。

冬天的阳山镇十分安静。水泥铺就的公路由东向西穿镇而过,新建的商店和住宅小院粉墙黛瓦,别具风韵。清晨雾后,绕着小镇走上一圈,耳边尽是风声鸟语。

阳山主峰大阳山在街镇西北不远处。从阳山镇乘车到朱村,下车就可以看见岩石裸露的山体。大阳山山壁很险峻,据元代王仁辅《无锡县志》记载:“山北大石,可为砻臼,始采于汉大夫陆端,旁近数州,藉以用之。”由于历代采石,山间尚留有清水洞、透天洞、扁洞等遗迹。听当地人说,阳山原是古火山喷发口,故地貌多异,山峰突兀,多断岩峭壁,明太祖朱元璋曾赞其“八面威风”。山上有一座朝阳禅寺,殿宇层叠,飞檐翘角,很是壮观。

大阳山不高,海拔不过米,最适合我们这种漫步型登山者。我们边走边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便来到半山腰。远远望去,山间云雾缭绕,不禁开始想象春天山下沃野平畴、桃花灼灼的景象。此时,若有人从桃林四望,则东有小阳山,形如伏鳖,玲珑苍翠;北有长腰山,状若卧牛,长颈隆背;更远处还有狮子山。诸山连绵,在云雾之间若隐若现。

兜兜转转,我们来到山脚下,邂逅了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安阳书院。整座书院坐西朝东,建筑格局东西对称,二进二庑,中间天井,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在江南地区并不多见。书院大门上仍保留着“安阳书院”匾额,门前两棵古银杏,树龄已达多年,护院河上的小石拱桥则已有多年历史。清朝末年,里人钱禄葭于此创办县立新渎小学,年改办安阳中学,后因故屡变校名,至年,改为阳山职业中学至今。

江苏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田园综合体模式带动乡村脱贫

阳山镇是特色蜜桃小镇,既有亿年火山、万亩桃林、千年古刹、百年书院的资源禀赋,又有特色农业、生态宜居、休闲度假、文化养生的鲜明特征。近年来,阳山镇高举乡村振兴的大旗,走出了农村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的阳山高质量发展“三部曲”。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立足特色,打造品牌。乡村振兴要立足于特色产业和本地特色,紧扣核心,打出打响品牌。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自然和文化优势,聚集资源,集中打造和宣传。对于特色产业,政府要做好品牌规范管理来提升规模效应。二是立足人才,多方聚才。加强乡村人才建设,不仅要盘活农村存量人力资本,实施就地取“才”,还要打通人才要素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渠道,实施多方聚才。三是立足资源,村镇联动。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允许经营权流转,让民间资本为乡村振兴发挥杠杆作用。可利用优质农房资源引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做好“闲置农房激活”文章,既可带动百姓增收,又能丰富乡村旅游业态,通过产业振兴乡村。

灵气五龙

文邹安超

古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四川阆中的天宫镇五龙村没有大山大水,却有“仙气”和“灵气”。

隋唐时期的袁天罡和李淳风师徒是最早给天宫镇带来“仙气”的人。相传他们在玄学、地学、易学、天文学等方面造诣深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可推算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堪称奇人。今天,五龙村民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新的“灵气”。

曾经,五龙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有名的贫困村。村民收入不高,愁吃愁穿,住房破旧,发展无望。好在这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搞旅游的好地方。于是,村民修路、架桥、修电站、修蓄水池,引种优质特色果蔬,探索出新的发展定位:靠山靠水,靠这里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建造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一个个沃柑园、蔬菜园、瓜蒌园、辣木园、水产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五龙村在碧蓝的天空下,迅速生长、拔节、繁茂、开花、结果,散发出勃勃生机。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周边市民便相约来这里放松身心,体验农耕。

现在的五龙村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建成了新村聚居点、村委会、游客中心,热闹程度远胜以往。村民们也走出破旧的房屋,住进了风貌别致、风格独特的民宿院子。他们把五龙村的过去与现在,官家山、龙石河与农家人世代耕种的原野、栖息的居所和谐统一起来,造就一处世外桃源。

走进一户人家,只见一位老人正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看见我们进院,她忙用浓重的川北口音热情招呼:“女娃子,快来坐……”

老人说,是政府帮她家建起了大房子,开了民宿。儿媳妇去地里采摘新鲜果蔬,她留下看家。从她的笑容里不难看出,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滋润。

在民宿住了一晚,次日清晨,被鸟鸣声唤醒。站在窗前,只见山间的几缕炊烟被微风指引,慢慢悠悠飘拂,如梦如幻。田野里,有的村民正忙着翻犁下耙、栽插新苗,有的在给菜地施农家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川阆中市:凤舞天宫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凤舞天宫旅游度假区通过探索“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国企主力、协会主管、农民主业”的旅游扶贫模式,精心打造了五龙村田园生活小镇等特色小镇,创建了集生态观光、乡村田园、精品度假、户外运动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度假区。

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有: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构建标准体系。建立引导机制,整合智力、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乡村倾注;建立订单机制,通过公司自营的业态,与农业和农副产业形成订单化机制,打造“销售—采买”一体化平台。二是优化经营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大力开拓和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打通产品销售渠道,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将农村品牌和乡村产品推向庞大的城市经济市场;优化人员结构,用好用活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全力打造一支专注运营的精英管理团队;瞄准目标客户群体,通过制订个性化、定制化宣传营销方案,构建立体宣传营销格局。(编辑:宋雨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