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把你激情点燃的日子,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是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也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这一天,
可以体验篝火晚会,
可以感受斗牛的震撼场面,
可以汇聚火海欢跳,
可以品尝生态美食,
你想畅玩火把节吗?
想
……
别想了,
今年通通取消了!
随着石林、楚雄等地发文今年取消火把节。曲靖多地近日也纷纷发文取消年传统火把节等聚集性活动。
不组织
不聚集
不接待
那听故事总可以吧~
麒麟区境内的彝族主要集中在茨营的红土墙和东山的拖古水井、新村、转长河和发色村委会。聚居在东山镇的彝族,红白喜事和火把节最为重要,是彝族集体狂欢的日子。
火把节也叫回星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隆重举行。按照习俗,火把节来临之际,彝族村寨都要举行欢庆活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各家各户都要凑钱粮由村上组织杀牛宰羊大会餐,喝酒作乐至傍晚,年轻人再点上火把,到田间、屋内、畜厩中游行除害。
夜幕降临,只见到处火树银花,老年人喜颜悦色,开怀畅饮,说古道今,聚叙家常。男女青年们有的谈情说爱,有的翩翩起舞,有的纵情高歌,一直要玩个通宵。
现在,很多汉族也过火把节,曲靖就是这样。追寻历史的足音,众所周知,建宁郡古为夷(彝)苗之地,传下的火把节来由有多种说法。
一为古时治蝗灾而来,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对火的崇拜,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南诏时登赕慈善夫人殉身于烈火。《马龙州志》、《平彝县志》、《罗平州志》、《师宗州志》、《陆良县志稿》等关于火把节的记述大体与此类似。
而对于曲靖最重要的一个说法却是来源于当年孟获与诸葛亮之战。
《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这个故事中的彝族叛乱首领孟获也确有其人,曲靖古为味县,是南中的建宁郡治,他正是当时南中的首领,号称蛮王。孟姓是南中的一个大姓,原系北来汉族,后融入了当地的土着民族,历史上曾称为叟族、爨族,实质上就是我们后来的彝族。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孟获受汉族地主雍闿的挑拨,反叛蜀汉。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后方,好一心讨伐魏国,遂决定亲自南征。他率军来至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贵州两省),采取越离太守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心悦诚服。
孟获被擒后率军归附,率领彝族人民在味县(今曲靖)齐集火把欢迎诸葛亮军,并在火把照耀下在三宝温泉石宝山与诸葛武侯和盟,诸葛亮三军会师味县,立纪功碑于城内,废益州郡设建宁郡,味县为建宁郡治。
本来孟获几次被捉拿,不降,依然带领属下跟诸葛亮对抗,很容易引起主帅的愤怒而迁怒于民众,倘是那样,当时的曲靖就会血流成河。但是诸葛亮战胜后,不是发泄心中气愤,而是诚心诚意收纳孟获等人,封以官职,只留李恢任建宁太守。
不留兵卒,只调整了下领导阶层,因为当时诸葛亮认为有“三不易”,一是若留下外人,则要留兵驻守,留下士兵则要粮食;二是夷人新破,死伤甚多,有的父死兄丧,如留外人但没有士兵驻守,必定成为祸患;三是夷人忧怕有废杀的罪名,自怕过失过重,若留下外人,终不会得到信任。
诸葛亮的长远考量,给曲靖人民避免了一场灾祸,社会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当然这其中也有孟获的功劳,他在南中威望很高,说话算话,得民众信任,在少数民族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孟获归服后,免不了跟诸葛亮商议如何治理南中,然后又将这些条文颁布实施,原先的彝族兵将虽已无反叛之心,但担心自己过失过重会遭戮杀,但既然得到孟获担保,兵将们也就相信他了。后来果不其然,一切稳定,人民得过安心生活。
于是,为了感谢诸葛亮的贤明恩德和孟获的大义离乡,以及三宝石宝山的双方会盟,曲靖人民便将那次六月举火把迎接诸葛亮军的仪式传承了下来,成为有名的火把节,并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每逢六月二十四,彝族村寨必举,欢腾热闹,歌舞并行。有的老人则会在晚上给后生们讲当年孟获率群众举火把迎接诸葛亮军的盛况,以及诸葛亮南征的故事。
过去曲靖城里尚有诸葛武侯祠,奉诸葛亮为川主,后废,现独剩白石江处遗留解放后大艺术家刘海粟雕塑的《孟获与诸葛亮》群雕,采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和记录了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少数民族头领孟获,于公元年在味县(今曲靖)举杯言欢,共祝民族团结友好的动人情景,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就是奠定了今天民族大团结的基础,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往事去矣,火把年年旺、年年举,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诸葛亮与孟获的会盟壮举,更不会忘记诸葛亮对百姓的好。
现在曲靖各地的火把节,大同小异,古风犹存,令人向往。麒麟区东山镇克依黑村、麒麟区茨营乡红土墙村、马龙区马鸣乡咨卡村等地都是每年火把节狂欢的不错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