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林 >> 石林资源 >> 正文 >> 正文

鹤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

来源:石林 时间:2023/5/9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5月28日,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

划重点:

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上市企业3—5家,形成汽车电子电器、现代化工与新材料、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镁基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重点实施高速公路成网工程,推进鹤辉高速、安罗高速(鹤壁段)、安新高速(鹤壁段)、鹤壁北环线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成“两纵两横”环城高速公路骨架网,到年通车里程达到.3公里。

加快铁路工程建设,郑济铁路鹤壁段建成投运,打通东向铁路通道。积极推动市域铁路项目,打造新老城区铁路快速通勤通道。

规划研究安阳至鹤壁至新乡城际铁路(鹤壁段)、鹤壁至濮阳城际铁路(鹤壁段)等项目,提高鹤壁与周边地市的铁路通达能力。

积极争取瓦日铁路开通客运,完善时丰站配套设施,谋划推进鹤壁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铁路专用线,建设鹤壁天舟铁路物流园、宝山产业集聚区等铁路专用线,夯实“公转铁”设施基础。

构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核心种公猪站+国家生猪战略种源基地”三位一体的生猪育种群架构体系,选育出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谊发“华系”种猪,力争把鹤壁打造成河南省乃至国家生猪种源基地。

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篇全面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战略行动

第二篇打造全省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第五章增强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

第六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七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第八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九章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十章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十二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三章建设高能级产业载体

第四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十四章建设国内大循环特色节点

第十五章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特色链点

第十六章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第十七章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第五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第十八章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十九章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第二十章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第二十一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二章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第二十三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六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域协调发展

第二十四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第二十五章高质量建设鹤壁东区

第二十六章推进新老城区协调发展

第二十七章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二十八章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第七篇持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十九章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第三十章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三十一章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

第三十二章构建能源支撑体系

第八篇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第三十三章持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四章保护传承利用黄河、大运河文化

第三十五章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第三十六章提升发展文化产业

第九篇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十七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十八章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十九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四十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十篇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十一章建设生态美丽淇河

第四十二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四十三章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第四十四章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十五章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第十一篇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第四十六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四十七章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第四十八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十九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章建设健康鹤壁

第五十一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十二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十二章树牢安全发展理念

第五十三章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第五十四章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三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五十五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十六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第五十七章完善监督监管机制

第十四篇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五十八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五十九章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第六十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六十一章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

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鹤壁市委关于制定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时空安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全面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是鹤壁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更大作为的关键五年,是鹤壁全面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五年。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章发展环境

面向“十四五”,我市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充分总结“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分析机遇挑战;融入新发展格局,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全面起势,“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分别是年的1.35倍、1.34倍、1.42倍,城市可持续发展度全省第五,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连年优秀。开放招商、项目建设保持省先进位次,实际利用外资42.6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6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4亿元,总量较“十二五”期间均增长50%以上,完成重点项目投资亿元。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开发区国家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二,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全部晋位二星级,市商务中心区晋位三星级。

转型升级实现突破。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降至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41.1%,我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全省首个5G产业园已签约入驻企业余家,京东、华为、阿里、联想、浪潮、腾讯、、中科曙光等行业龙头快速集聚,京东把我市作为河南区域总部、智能制造产业新城项目全面启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现代煤炭物流园等加快建设,京东亚洲一号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被确定为省区域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省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试点城市。培育壮大了天海集团、仕佳光子、中维化纤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

创新活力持续释放。成功创建河南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荣获河南省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结果优秀地区,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创新能力均排名全省第四。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新建高新技术企业4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9家。华为垂天5G边缘计算实验室、华为新农邦数字乡村实验室揭牌运营,边缘计算能力、智慧合杆建设、应用场景拓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全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通过省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全国首个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国家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城市、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市。仕佳光子成为全省第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家。仕佳光子PLC芯片被评为国家单项冠军产品,海昌公司成为全国质量标杆,天海集团荣获省长质量奖。

三大攻坚扎实有效。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左右,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淇河水质保持全省60条城市河流首位,河流断面稳定达标,城区黑臭水体全部得到治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农用地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保持%。新建改建公园游园个,累计共完成造林52万亩、栽种樱花15万株,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3.8%、39%、44%,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审。循环经济、清洁取暖、节能减排、海绵城市等形成“鹤壁模式”。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区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实现“双降”,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城乡融合成效显著。城镇化率达到62.3%,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国家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城乡布局进一步优化。鹤壁东区建设全面起势,中部地区(鹤壁)综合应急救援基地以及教育、医疗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城市创新引领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78条背街小巷得到整治提升、27条成为示范街巷或精品街区,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淇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排名全省第一,乡村振兴现实基础综合排名全省第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郑济铁路过境设站,新老区快速通道、省道东大线、省道大海线等改建工程顺利完工,公路密度全省第三,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城乡公交化运营,成为全省智慧公路试点市。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行政审批标准化、党政机构改革、国企改革等事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三块地”改革成效明显,淇河分段管控成果被中央深改委列为全国试点总结报告典型案例。试点经济走在全省前列,国家级试点示范累计达到70多个。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缔结国际友好城市2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覆盖,成功创建电子信息产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镁精深加工省级出口基地。连续两年举办高规格大规模的政金企对接活动,各金融机构与我市签订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同我市企业达成亿元的合作意向。新引进2家域外银行、12家保险机构,鹤壁普惠金融共享平台作用充分发挥。

营商环境品牌彰显。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三,“五位一体”服务机制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在全省率先启动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市创建,深入推动“护航”“暖心”“清风”三项工程,设立“鹤壁市企业家节”,建成“鹤商家园”,企业家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3.7万户、是“十二五”末的2.5倍。建成全国首个党政服务平台,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推行投资项目“容缺办理”“多评合一”模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90个工作日,比国家和省定标准分别减少30个和10个工作日。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全面推进,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评价全省第一。

人民福祉全面提升。累计支出.5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当期财政支出的近八成。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2%,被确定为全省唯一整建制创建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52.6%、73%。医院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鹤壁教学基地、省儿童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省肿瘤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等一批项目纷纷落地。获批成为国家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全国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科技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一批便民惠民工程建成投用,公共文化机构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民俗文化节、樱花文化节、中原文博会、食博会、镁洽会品牌影响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感、公众安全感和法治环境满意度全省领先,成功夺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十三五”时期,是鹤壁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五年,也是波澜壮阔、高歌猛进的五年。经过全市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对上赢得了诸多良好的战略机遇,对外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内凝聚了全市上下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的磅礴力量。特别是,我们将高质量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战略举措,在全省率先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指导意见,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氛围、势能、外部环境已经形成,全市上下竞相发展,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可喜局面,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取得的显著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旗帜上。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扎实推进高质量党建“七项工程”,创新开展情暖百姓活动,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二是始终把“超前谋划、科学运作”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处。注重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着眼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抢抓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率先在全省谋划出台“两个高质量”实施意见,争取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出台文件、签订协议,开创了鹤壁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三是始终把“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明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这个鹤壁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凝神聚力,持续攻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得到了国务院的激励表彰,鹤壁高质量发展的筋骨更壮、前景更佳。四是始终把“激情担当、勇争一流”贯穿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持续强化“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一流就是落后”的理念,敢于担当、勇于斗争,见快思超、见强思争,一批试点示范形成“鹤壁模式”。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率先谋划复工复产,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充分展现了鹤壁担当、鹤壁情怀、鹤壁作风、鹤壁贡献。五是始终把“高效服务、优化环境”打造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把开放招商和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首要路径、工作考核第一权重、锤炼干部优先阵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安商、亲商、重商的氛围更加浓厚,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见第十一版表1)

第二节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均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市必须深刻认识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从国内外形势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最鲜明的主题和导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入攻坚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区域资源整合、开放协作加速深化,高质量一体化将开启新篇章。从我省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实施,我省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到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时期;我省是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将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更高层次上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市看,我市全域纳入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核心区,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全面起势,新的增长动能加快蓄积,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加快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市上下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新征程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现实条件、凝聚了强大力量。同时,囿于自身发展阶段、资源要素和客观环境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撑还不牢固,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转型任务艰巨繁重,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尚未根本突破,环境治理难点亟须根治,民生领域和社会治理还存在短板弱项。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处于产业发展跨越攻坚期、对外开放加速推进期、深化改革集成突破期、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期、生态建设巩固提升期、民生发展优化提质期,面临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频发的矛盾风险挑战、严峻的治理能力考验,但经济内在向上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内生动力、市场潜力和要素支撑能力依然强劲,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并实现更大作为。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机遇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迎难而上把握主动权,奋勇争先开创新局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鹤壁特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章总体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殷殷嘱托,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紧围绕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以贯之、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确保鹤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动能转换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双向开放升级、城乡融合升级、生态品质升级、治理效能升级,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产业富百姓富精神富、城乡美生态美和谐美的新家园,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

第三章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和发展条件,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如下。

第一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城市“五个示范区”建设,努力在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上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出重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产业富”实现新跨越。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开放能级明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效明显提高,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产业生态、质量强市、开放平台支撑有力,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要素流动更加顺畅、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现代物流新枢纽,成为创新创业新首选、营商环境新标杆。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幸福鹤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百姓富”再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康鹤壁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形成善治共享新模式。

——全面提高文明程度,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精神富”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淇河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特色品牌,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城市精神、城市文明、城市特质充分彰显。

——着力强化全域统筹,美丽鹤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乡美”展现新图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精细、运转更加高效、形象更加靓丽,乡村生产发展、环境整洁、民风淳朴、邻里和谐,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基本建立功能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高品质现代生活宜居地,打造城乡建设新样板。

——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美”形成新优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保持全省前列,循环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产方式更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加环保健康,生态屏障建设明显加强,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鹤壁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塑造生态保护新范例。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平安鹤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和谐美”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率先建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市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形成示范。(见第十一版表2)

第二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对鹤壁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安排,展望二〇三五年,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基本建成,幸福鹤壁、美丽鹤壁、平安鹤壁享誉全国。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走在全省前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走在全省前列;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平安鹤壁达到更高水平,城市治理更加科学、更加精细,市域治理效能走在全省前列;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发展示范区成效彰显,全域大公园建设整体成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生态富民走在全省前列;独具鹤壁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全面进步,以城乡区域统筹推进共同富裕走在全省前列。

第四章战略行动

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融入郑州都市圈,主动联结京津冀,全面对标长三角,积极呼应大湾区,推动建设河南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行动,谋篇布局、卡点落子、连点成线、结线成网,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科技创新提升突破行动。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设等工程,争创1—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进培育40家省级研发平台、20家新型研发机构、20家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构筑“一谷一廊、四区支撑、多园联动”的科技创新格局,培育发展一批“独角兽”、“瞪羚”、隐形冠军企业,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试点示范,打造全省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数字赋能产业转型行动。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打造数字产业化发展高地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建设数字经济强市。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上市企业3—5家,形成汽车电子电器、现代化工与新材料、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镁基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鹤壁东区全面提速行动。实施新兴产业生态培育、现代化教育提质、高端医疗服务集聚、高品质公共设施建设等工程,形成区域性智能制造中心、科创孵化中心、现代金融中心、教育医疗服务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地,持续拓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场景应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先行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城市创新引领区。

——开放合作扩容增效行动。实施招商引资提质、开放平台提升、对外合作提效等工程,深度融入省“五区联动”“四路协同”发展,加快鹤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建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塑造国内大循环特色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特色链点,加快创建高质量对外开放示范区。

——营商环境优化创新行动。实施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程,持续完善“五位一体”服务机制,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全省第一、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

——生态保护样板打造行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等工程,形成“一屏三带、廊道联通”的生态格局,全面实现“绿满鹤壁”“满城樱花”,构建蓝天碧水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全域生态环保示范区。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行动。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现代种业提质、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保持现代农业全国领先地位,建设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构建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创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数字乡村)标准化试点、全省数字乡村示范市,打造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鹤壁模式”。

——文化强市品牌彰显行动。实施黄河大运河文化保护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工程,建好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做强做优“一山两河五板块”,提升樱花节、文博会、民俗文化节等节会层次,构建体现时代精神和鹤壁特色的文化体系,打造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重大项目提升提质行动。坚持“项目为王”,突出事关转型升级的重大产业项目、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事关民生改善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事关绿色发展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等,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强力推进实施重大项目“”工程、财源建设“双20”工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筑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社会民生幸福保障行动。实施高等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托育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工程,持续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实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河南省儿童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河南省肿瘤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等项目,全面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众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推动战略行动实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实施政治领航、铸魂补钙、队伍培强、担当出彩、强基固本、激浊扬清、引领融合等高质量党建“七项工程”,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第二篇打造全省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兴市战略,强化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健全创新体系,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应用创新相结合,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五章增强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

加快打造鹤壁东区高质量发展城市创新引领区,提升经开区、高新区、产业集聚区等功能区的创新能力,培育创新载体和平台,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第一节引进培育重大创新平台

主动对接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格局,争取更多创新平台、项目等科技资源布局鹤壁。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工程和开放式创新工程,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在汽车电子电器、现代化工与新材料、绿色食品、镁基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设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骨干企业依托、联合高层次科研院所申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对接中科院、中国农科院、铁科院、“双一流”高校、央企所属研究机构等大院名校、重点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紧盯科技成果前沿,建设技术转化中心、中试基地和场景应用基地,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到年,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5家以上,新增省级研发平台40家、新型研发机构20家、公共服务创新平台20家,实现大中型企业市级研发机构全覆盖。

第二节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格局

加快构建“一谷一廊、四区支撑、多园联动”的科技创新格局。打造豫北科创谷,依托鹤壁东区阳明河串联“五平台”“三中心”(五平台为智造园、5G园、会客厅、云梦谷、科创园,三中心为市民服务中心、创智服务中心、文旅康体中心),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产业—服务—创新三链融合,打造创新引领核心。构筑鹤淇科创走廊,以鹤淇大道、泰山路为双轴线,串联开发区、鹤壁东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鹤淇产业集聚区,形成科创走廊,引领带动产业创新升级。以四个产业集聚区为支撑,推动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各级各类双创基地、孵化园、职教园、星创天地等联动建设,健全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机制。

第六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创新水平。

第一节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集群

实施“双百”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行业引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快推动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完善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检测系统,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创新“双百”企业和科技“雏鹰”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体系。到年,培育创新龙头企业3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科技型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上市、挂牌科技型企业达到5—1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

第二节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券兑现、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等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研发活动的绩效奖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平台、人才、机构、载体、项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研发机构和平台。围绕产业需求,支持骨干企业牵头、协同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推广—企业孵化一体化科技创新链条。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

第三节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推进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统筹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发展“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等模式。完善融资、财税、法律、评估、咨询、培训、知识产权等创新服务,加快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投”的孵化服务链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支持大中小企业和相关主体融通创新,发挥好大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应用方和需求方等各主体作用,形成各得其所、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的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新业态新领域保护制度。

第七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面向需求侧管理,坚持市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市场应用端创新,打通应用技术研究、技术研发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提高创新链的整体效能。

第一节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实施科技创新专项计划。深入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瞄准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制定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重点支持产业应用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支持企业联合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南大学、铁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推动协同创新。每年组织实施5项市级重大创新示范专项、10项县区)创新应用专项。到年,争取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件,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超过0件,发明专利年均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50%左右。

第二节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鹤壁科技大市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鹤壁)分中心等平台引领示范作用,建立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机制,做优做强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政策培训、设备共享等科技服务,争取更多的科技成果和项目在鹤壁转化。依托与我市合作的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平台等资源优势,定期举办技术对接、成果发布活动,推动先进成果、项目在我市落地转化。加快发展技术、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技术、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转移和数据交易机构。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培育发展一批技术经理人,提高技术转移专业化服务能力。到年,培育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以上。

第八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和服务体系,打造豫北人才高地。

第一节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制定人才兴市建设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推进人才引领创新示范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人才发展环境优良生态示范区建设。健全政策、晋升、绩效、薪酬等人才激励机制,形成“惜才、聚才、用才、兴才”的良好局面。深入实施好“兴鹤聚才”计划、“挂职博士”百人计划,对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柔性集聚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持续推进“鹤子鹤商双回双创”鹤壁基层骨干专技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采取全职引进、兼职聘用、项目合作等形式引才育才。到年,引进培育名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20个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

第二节加快创新人才培育

加快构建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实施学术技术领军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培养选拔一批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加快培育专业型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快中国工匠精神传承示范区建设,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能的工匠人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推进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大数据、软件开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救援、粮食产业等重点领域人才。

第三节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提高科技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加大科研项目奖励收入,鼓励获得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强化人才联系服务,提高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保障水平。改革完善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完善薪酬增长机制,健全职位绩效考核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畅通本土人才的培养上升通道,构建外引人才与本土人才互动并进格局。

第四节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层面的社会培育,弘扬求真务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兼容并蓄、宽容失败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创建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营造尊重首创、尊重实践、尊重创造的氛围,弘扬“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宣传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科普工作,发挥各类科普阵地作用,促进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到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提高到13%。

第九章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改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完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协同创新。

第一节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推动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鼓励开展原始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优化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对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引导与支持,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围绕优势产业筛选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予以重点支持。到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节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推广“风险补偿”“政银保”“联合担保”模式,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创新活动,搭建覆盖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融资服务体系。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发挥鹤壁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等投资平台作用,推广科技信贷、创投、风投、担保、风险池、路演、中介等服务模式,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商业银行创新科技信贷服务产品,建立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持续做大“科技贷”“科技保”信贷规模。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票据、私募债、项目收益债等产品进行融资,支持企业赴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第三节扩大对外科技合作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推动科技设施联通、创新平台互通、人才资源流通。推进“一带一路”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产品双边、多边转移。积极开展引智工作,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承接产业、技术转移,支持举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见第十一版专栏1)

第三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着力点,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突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塑造产业生态新优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有韧性、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第十章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紧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支撑,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打造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智慧应急产业、海绵城市产业,积极培育“四新”经济,形成五百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二百亿级智慧应急产业集群、百亿级海绵城市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

第一节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

加强与京东、华为、阿里、联想、浪潮、腾讯、、中科曙光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合作,加快构筑新型产业生态。以5G产业为引领,加快建设5G产业园,依托河南垂天科技有限公司、5G边缘计算实验室、阿里云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势,拓展5G应用场景,壮大5G智能终端配套、5G光电子两个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5G产业发展链式生态体系,建设“中原5G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实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城市。深化与京东全面合作,依托“一基地三中心”,积极推进京东(鹤壁)智能制造产业新城建设,打造集科技企业孵化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器、中小企业总部基地于一体的大数据产业高地。深化大数据融合应用,重点发展农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建设智能农业数字化综合平台,服务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流通等环节,打造全国农业大数据中心;搭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和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院、医院等远程医疗建设,医院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鹤壁金融共享服务平台,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深化与中国测绘学会、航天宏图等合作,推进地理信息与5G技术、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集成融合,形成涵盖地理信息获取、处理、融合应用、软件研发、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建设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探索发展商用密码产业,积极推进商用密码研究院建设。

第二节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产业

依托金山产业集聚区、鹤壁东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聚焦光电子、机器人、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核心产业,推动重点行业与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搭建人工智能应用体验场景,培育若干人工智能领域标杆企业,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依托仕佳光子等龙头企业,以无源和有源芯片产业化为核心,巩固光分路器国际领先地位,加快推动光电子向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升级突破,构建光电子全产业链,打造“中原光谷”。加快融入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以传感器、智慧合杆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集成化的零部件产品,加快嵌入式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重点项目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河南省重要的智能制造零部件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依托中国(鹤壁)机器人硅谷,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河南省有特色的服务机器人生产基地。培育发展无人机、无人环卫车、无人运载车等智能运载工具,推动智能驾驶工具产业化,引进一批无人设备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企业。面向行业前沿,加快布局专网通信、数字方舱等一批新兴产业。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示范应用,发展壮大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慧广电等产业应用,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第三节提速打造智慧应急产业

围绕打造中部地区(鹤壁)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抓住国家应急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中部地区智慧应急产业链整合与协同,构建集应急产业园、应急救援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为一体的综合应急救援产业体系,引领区域应急装备研发、应急技术创新、应急服务和应急文化集聚发展,加快创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坚持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并行,突出发展基础与地域特色整合,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引领,不断推进智慧应急技术研发与智慧应急产品生产的融合互促,以智慧应急产业驱动区域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卫生医疗等产业集聚发展,构筑完整的智慧应急产业链,打造智慧应急“鹤壁品牌”。做大智慧应急产业规模,依托现有优势企业和鹤壁东区应急产业园,重点发展培育一批医疗卫生、消防、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应急物资制造和应急信息服务企业。加快发展应急指挥车、人防指挥通信车、应急电源车、应急广播车、军用警用设备、野外视频监测等应急装备产业,大力发展高端消防装备、新型消防器材等应急物资产业,培育安全芯片、信息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信息安全软件、信息安全云服务、移动信息安全等信息安全产业,积极发展生命探测仪、医疗应急救治设备、急救药品、快速诊断试剂、便携式诊断设备等应急医疗产业。加快建设集室外训练基地、应急教学中心、物资保障库及后勤保障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风险动态预警分析、安全风险网格监管、安全隐患协同处置等方面的积极应用,有效拓展无人机侦测搜救、无人机通信照明、无人机消防灭火等人工智能产品的广泛使用,打造成为立足豫北、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加快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完善应急物资供给体系和应急物流支撑体系,持续提升应急物资的仓储与调配能力,为区域应急和安全提供保障。

第四节积极培育海绵城市产业

发挥海绵城市国家试点的示范效应,引进培育一批海绵城市龙头企业,整合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企业,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构建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生产制造、物资供应、运营维护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海绵城市产业体系,打造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海绵城市产业基地。以绿色矿山建设为依托,突出育链、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发展再生透水地砖、砌块砖、透水铺装、生物截流设施、新型排水管网、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备等海绵城市特色产品,强化龙头带动与区域合作,大幅提升鹤壁海绵城市产业的集聚效应。推进海绵城市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形成以海绵城市产业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设立海绵城市产业发展基金,促进海绵城市产业发展。(见第十一版专栏2)

第十一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全产业链韧性和核心环节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加快形成“龙头+集群+基地”的集聚发展模式,打造汽车电子电器、现代化工与新材料、绿色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镁基新材料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第一节巩固壮大汽车电子电器产业

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为突破方向,持续巩固线束、电子插接件等优势地位,加快布局高端汽车电子电器产业,持续提升汽车配套服务能力,建成全国知名的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基地。到年,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家。高端汽车电子电器方面,在突出传统产品优势的同时,加强车载电子电器研发投入及成果转化,重点发展高性能导航、影音、语音交互、巡航控制、防撞预警、驾驶员智能支持、车身电子控制等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以车载视觉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成果转化和项目布局为重点,开展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自动驾驶云服务、智能网联系统软件等联合创新,制定智能网联及智能驾驶系统解决方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场景,实现批量生产,创建全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先导区。新能源汽车方面,引进新能源厢式货车、物流车和专用环卫车等专用车,加快融入省新能源汽车体系,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开发区打造超亿级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基地,依托山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分别形成超亿级的汽车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业园、通信车及系统集群产业园、汽车模具及精密智能制造产业园五大专业园区,形成“一基地、两集群、五园区”产业布局。

第二节做强做优现代化工与新材料产业

以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为引领,以基地化、融合化、高端化与精细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产业链,持续提升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到年,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5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80家。现代煤化工方面,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扩链强链“煤炭-甲醇-二甲醚”、“煤炭-甲醇-1,4-丁二醇-聚四氢呋喃”,优化产品结构,发展聚乙烯、乙醇、乙二醇、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环氧乙烷、聚甲醛等煤化精深加工产品,鼓励煤化工向新型化工材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方向延伸,发展甲缩醛、高性能聚甲醛、脲醛预缩液、环保型脲醛树脂等甲醛下游产品。精细化工方面,重点构建橡胶助剂、高端树脂、医药化工、硫化工、日用化学品等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橡胶助剂生产基地和中原日化产业基地。生物化工方面,重点构建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等产业链,打造生物医药、生物新材料基地。新材料方面,重点构建尼龙新材料、工程塑料、新一代树脂等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方面,积极发展清洁燃料氢能源、煤焦油加氢利用、太阳能材料制造、风能发电相关材料等方向。以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辐射山城区、鹤山区,形成“一核两区”产业布局。

第三节振兴提升绿色食品产业

以安全、健康、营养、多样、方便为主攻方向,发挥京东、阿里等电子商务与智慧物流优势,推动“互联网+”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销售网络化、企业集团化,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食品产业基地。到年,10亿元以上企业在1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在家左右。优化提升产业业态,振兴提升粮油加工业和肉类加工业两大传统优势板块,做大做强做精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酒水三个高增长性板块,依托龙头企业集聚优势,巩固提升龙头企业地位,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扩大食品行业辐射影响能力。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在粮食精深加工、休闲食品、调理食品等细分领域培育知名品牌。依托浚县产业集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注重错位发展,浚县以绿色快餐、烘焙食品为特色,淇县以粮食深加工、调理肉制品为重点,联合打造食品产业新高地。

第四节创新突破镁基新材料产业

坚持“抓高端、拓终端、补短板、强创新”原则,做强做优镁产业链条,建设全国重要的镁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中国镁谷”叫响全国、走向全球。到年,实现镁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亿元。把握装备轻量化发展契机,以高性能镁合金、镁合金挤压压铸、镁合金轮毂、镁合金板材、镁合金3C产品等高端、终端产品为发展重点,加强与中国宝武等龙头企业合作,完善镁产业生态,推动镁基新材料与高铁、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力争精深加工产品占比80%以上。依托国家镁及镁合金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镁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持续提升镁产业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以开发区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一镇、两园、五基地”产业布局,即镁业小镇,中国镁谷轻量化高端制造产业园、镁合金高端应用产业园,物流轻量化用品生产基地、航空航天用镁合金棒材生产基地、军用镁合金板材生产基地、镁合金童车生产基地、镁合金建筑用品生产基地。

第五节打造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

全面推行“链长制”,坚持“总体有布局、个体有定位、内在有联系、相互有支撑”,强化谋链建链、注重引链育链、突出延链聚链,协同补链固链,发力强链优链,加快融链拓链,推动产业链强筋、壮骨、健体,扎实推动多链同构,打造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深度耦合的产业生态共同体,以完备的产业生态,不断丰富、培育和支撑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立足优势主导产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图谱设计,重点打造汽车电子电器、现代化工与新材料、绿色食品、镁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形成空间集聚、紧密协同、集约高效、根植性强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兼并重组,加快打造若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和若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健全完善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补强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短板的冠军企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见第十一版专栏3)

第十二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行动,加快业态模式和服务内容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质量转变,推动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提高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第一节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产业

围绕省级区域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以“物流+贸易”、“物流+加工”、“物流+仓储”为主攻方向,加快建立“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提质增效。到年,现代物流增加值达到90亿元,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以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现代煤炭物流园区为重点,推进京东(鹤壁)亚洲一号仓二期、九州通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水平。重点发展煤炭、电商、快递、冷链、医药、化工品、商贸、应急等专业物流,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实施物流市场主体引育工程,发展壮大国龙物流、大用运通物流、永达配送、远通集团等本土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总部企业,以京东、韵达、顺丰为先导,引领行业跨越发展。实施城乡物流高效配送工程、多式联运工程、城市快递进社区,提高物流整体周转效率;建立县乡村快递物流体系,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打造全国快递进村样板。培育物流新业态新模式,适应产业转型、内需扩大、消费升级带来的物流需求变化,积极发展“互联网+”智慧物流、绿色物流等新业态,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创新应用,强化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发挥现代物流尤其是电商快递物流等优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形成物流牵引产业、产业支撑物流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两个示范区为目标,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加快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和休闲度假游并重转变,将鹤壁打造成为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构建“一山两河五板块”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南太行山水休闲度假带(“一山”)自然风光、传统村落、景区等资源,统筹推动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游。加快实施淇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两河”)建设,依托淇河和运河两岸自然风光,提速发展休闲游。围绕商周(卫)文化旅游、运河古城文化旅游、传统村落休闲度假、城市活力休闲旅游、高山生态康养旅游“五板块”,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深度发展文化游。实施石林会议旧址、裴庄常仙甫故居、毛连洞等一批红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依托绿色矿山、工业遗产、智慧农业、无人驾驶等特色资源,积极发展工业旅游、智慧旅游等新旅游模式。加快推进浚县古城—大伾山、云梦山等申创5A景区。扩大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樱花节、中原文博会、中国诗歌年会等节庆活动影响力,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叫响“生态鹤壁、诗经淇河”旅游品牌,将鹤壁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年,全市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

第三节积极培育健康养老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环境优势,主动承接高铁沿线城市健康养生需求,构建集健康管理、医疗保健、休闲养生、生态康养等业态于一体的健康养老体系,推动产业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建设全国知名的中高端康养基地。全面放开健康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一站式”服务。推进多元办医和医养结合,创新“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联动”模式,提升老年人住院、康复、生活照料和安宁疗护的综合服务水平,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健康养老企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集团化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健康养老服务龙头示范企业。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培育药王中药养生、淇河休闲养生等特色品牌,打造鹤壁“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医疗服务”的全链条高端健康养老集群。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有效衔接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不断完善“互联网+养老”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广智能穿戴产品、便携监护信息终端,为老年人提供预约门诊服务、转诊服务等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支持企业开发制造穿戴式、便携式的智能化健康管理等电子产品,加强养老护理类、功能代偿类、康复训练类康复辅助器具等研发应用,适度开发以养老、养生为理念的康养产业,推动养老服务业与制造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

第四节突破发展现代金融业

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重点培育和吸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支付结算等金融企业集聚,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跨境金融,形成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稳健运行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鹤壁东区金融中心建设,形成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商务办公、商业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级地标,打造高端金融集聚区和城市金融名片。加大金融要素供给,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有效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现代金融业态,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引导基金、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多种形式的基金,加快推进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发新产品、新业务,运用新工具、新技术,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向现代金融转变。健全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培养中小银行服务本地实体经济的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有效信贷投入,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到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30%以上,力争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完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入库企业动态管理,建立分类跟踪服务机制,“一企一策”、分层分类推动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积极兑现落实挂牌上市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具备条件企业境内外首发上市、“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到年,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3—5家,新增20—30家企业列入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挂牌企业超过家。

第五节升级改造传统服务业

推进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全面促进零售、批发、餐饮、住宿四大传统商贸业向体验式购物、采购型专业市场、特色化餐饮、品牌化酒店等现代商贸体系转变,不断丰富产品及服务内容。巩固省级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试点城市创建成果,构建以家政服务业示范企业为骨干、家政服务业示范社区为支点的现代化家政服务业体系。加快传统业态智慧化改造,推动实体店铺、批发市场与平台企业合作,拓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服务,打造新零售智慧商圈。

第六节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重点服务业领域的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服务业品牌。加快重点领域服务标准制订实施,持续提升企业服务标准,形成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发展、保护的良好机制。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桥梁作用,指导和协助服务业企业开展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快发展家政、物业、育幼、体育等基础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品质生活需求。(见第十一版专栏4)

第十三章建设高能级产业载体

优化提升产业集聚区,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两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生态,完善产出评价指标体系,打造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先进制造业集中区和改革开放引领区。

第一节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以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为引领,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制造业集群发展为核心任务,以亩均效益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智能化改造、体制机制改革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持续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厂房等,提高亩均效益。以汽车电子电器、现代化工与新材料、绿色食品、镁基新材料为主导,进一步细化产业定位,加快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科学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构建产业生态,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产田”和“低产田”进行差别化的政策支持或限制,加快“腾笼换鸟”。支持开发区创建全国百强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宝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浚县产业集聚区申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节优化调整服务业“两区”

实施服务业“两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聚焦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构建以商务中心区、专业园区为主体,功能布局合理、资源集约高效、特色优势突出的服务业“两区”新格局。商务中心区着重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首店经济,加快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会展服务等机构集聚,打造高端商务集聚的城市功能区。专业园区突出生产性服务功能,集聚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区。

第四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内需与外需相互协调,将鹤壁打造为国内大循环的特色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色链点。

第十四章建设国内大循环特色节点

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凸显优势行业在全国产业供应链中的节点功能,打造服务豫北、辐射周边的供应链物流中心,有效提升在国内经济循环中的影响力。

第一节提升国内供应链节点地位

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分行业精准施策,强化国内大循环节点功能。围绕镁基新材料、汽车电子电器、光电子器件、尼龙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产品对标提升行动,优化产品供给质量,更好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品质提升趋势,提升经济整体效能。依托全国重要的镁基新材料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电子电器供应基地以及中部地区综合应急救援中心,提升鹤壁在中部乃至全国镁基新材料、汽车电子电器、应急救援物资等供应链中的独特地位。依托仕佳光电子、中维化纤等新兴龙头企业,提升鹤壁在全国光电子、尼龙新材料等供应链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节构建豫北供应链物流中心

发挥产业和交通区位优势,打造服务豫北、辐射周边的供应链物流中心。全面推进现代煤炭物流园区、化工物流园区、镁交易中心等提质升级,打造立足豫北、辐射周边地区的生产性物资供应链物流中心。以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为载体,培育壮大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生活领域的物流产业,强化为周边城市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能力。加快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快递企业豫北分拨中心,形成豫北地区生活性物资的供应链物流中心。

第三节畅通要素市场流通渠道

优化促进要素市场自由流通的体制机制,畅通要素流通渠道。推动上下游相配套、产供销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协调,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建立要素商品成本调查和公开机制,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和覆盖范围,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数据互通共享,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优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布局,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和通道枢纽。积极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大型化、连锁化的流通企业,推进流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标准化、平台化建设,提升要素流通质量和效率。

第十五章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特色链点

强化产品出口基地和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实施开放招商行动,持续提升招商层次。加快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等载体建设,推进跨区域合作,提高在对外开放合作中的链接度。

第一节大力实施开放招商

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招商引资机制,持续办好特色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区产业转移,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开展“百企联千商”活动,确保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推进精准招商新提升,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人物、重点项目。探索“技术+产品”“基金+投资”“平台+项目”招商,注重引资金、引技术、引平台、引人才并重,完善提升招商引资模式。办好经贸招商活动,举办好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特色招商活动,策划组织好“小、精、特”专题推介活动。

第二节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

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推进经开区、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复制推广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成熟经验和政策措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国家级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镁精深加工省级出口基地建设,建成鹤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增强外来投资吸引力和外向型经济支撑力。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打造集商品展示、销售、制造、物流于一体的跨境电商综合产业园区。

第三节塑造对外贸易新优势

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保税+”新型贸易,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稳步扩大进出口规模。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在巩固美国、欧盟、日韩、港澳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鼓励企业参加东盟博览会、广交会等专业展会,提升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和拓展市场能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广“贸易+投资”发展模式,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收购股权并购、技术研发合作、品牌并购等投资,支持有实力企业设立公共海外仓、境外上市。引导传统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关联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服务业务,构建跨境电商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加强贸易领域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企业应对风险能力。

第四节强化跨区域合作

深入推进多领域、跨区域合作交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省“五区联动”四路协同”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落实、强化与俄罗斯、瑞典等国家高校的合作办学,鼓励市内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加快融入郑州都市圈,在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加强合作,加速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互联互通;向北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推进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向南加快与长三角、大湾区的沟通协作,推动产业转移、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豫鲁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加强与中原城市群有关城市间的多层次、多方位合作,联动安阳、濮阳等城市,加快建设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在燃气、热能等能源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黄河水系生态廊道、南太行生态屏障建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淇河流域生态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领域加强与周边城市互动合作。

第十六章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拓展“智能+”消费新模式。加强消费市场建设,促进乡村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发展夜经济,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

第一节拓展消费新模式

坚持扩大消费赋能城市更新,培育壮大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创新“智能+”消费新模式。推进商贸、住宿、餐饮、物业等传统业态智慧化改造。引进培育平台型企业,打造智慧联动平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娱乐、智慧旅游等新兴业态,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推动社区消费服务模式创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养老、家政、托育、配送等服务设施,导入多场景便民服务业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进家政服务示范社区建设。打造夜间消费场景。挖掘各县区历史文化内涵,创办和提升一批音乐节、夜游古城等夜游主题活动,丰富夜间游览产品、夜间演出市场。

第二节强化消费市场建设

推进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优化消费市场服务体系,提升传统商业区域特色品质,打造全方位、互补式商贸圈。构建城乡衔接的流通体系,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优化快递服务,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以地域特色文化为核心,形成文旅商融合、业态产品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的文旅消费集聚区,积极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区)。支持流通企业和旅游企业围绕传统文化、地域民俗、节日风俗等节庆假日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节优化消费市场环境

健全市场监管机制,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抓好安全监管责任落地落实,保障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加快建设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用好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手段。积极做好消费维权工作,完善消费维权工作机制,健全消费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机制,完善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或金融相关行业,以及电信、快递、教育等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消费争议处理和监管执法合作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不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十四五”期间,在全市建成消费维权服务示范站20家。

第十七章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主体投资活力,加大补短板强弱项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第一节强化项目建设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着力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突出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双创”、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八大领域,加快推进0个以上、总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亿元以上,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稳投资的重要支撑作用。围绕国家、省产业政策,以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等为导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储备力度,加快项目构造,形成项目建设滚动实施、梯次推进良好局面。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整合精简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手续,探索创新审批模式,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健全“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项目建设服务保障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向

扩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围绕以高能级创新平台、5G网络、数据中心、充(换)电站等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以公共设施完善升级、城市更新等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铁路、公路、水利、能源等为重点的重大工程,滚动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坚持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产业链投资,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持续加大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第三节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全面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坚持“竞争中性原则”,在行业准入、资质标准、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各类性质企业一视同仁。完善涉企政策信息公开和推送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等信息,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项目推介、跟踪调度及后续服务长效机制,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创新运营模式,建立健全合理投资回报机制。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支持引导民间资本在更多领域扩大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逐步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四节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鼓励企业自身加大资金投入,壮大资本力量的同时,坚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密切跟踪国家资金投向,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大力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在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上,扩大债券融资规模,争取将专项债券更多用于“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更多用作项目资本金,带动配套融资支持。完善“政银企社”对接机制,鼓励发展企业债转股与投贷联动。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推动政府投资公司加快转型发展,创新融资方式,依托公益性项目做大,依靠经营性项目做强,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充分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作用。

第五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保持现代农业全国领先地位,打造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鹤壁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十八章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优质粮源基地、全省现代畜牧产业核心区。

第一节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打造优质粮源基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年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万亩。完善农业节水长效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到年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1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依托鹤壁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全面推进农业气象服务,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到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争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第二节壮大高效种养业

加快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小麦、玉米主产区优势,稳步发展优质林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面积,推进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20万亩优质花生等生产基地建设。优化畜禽养殖结构,重点建设现代蛋鸡、肉鸡、生猪、肉羊特色养殖集聚区,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打造标准化养殖鹤壁模式。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大粮仓”迈进“大餐桌”,让更多“鹤壁食品”走进“国人厨房”、端上“世界餐桌”,叫响“鹤壁小麦”“浚县花生”“黄淮肉羊”等鹤壁品牌。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持续提升绿色食品占比。到年,生猪出栏率达到%,全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超过90%;市级以上农业品牌发展到个以上,绿色食品经营主体达到80家、标志许可个。

第三节打造现代农业载体

推进“三链同构”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浚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依托,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经营模式,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业种养体系、高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广覆盖的冷链物流体系、全域化的农旅康养体系、高效便捷的农村电商体系。培育融合发展模式,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服务业”“农业+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新业态。到年,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5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家以上;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超过1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35家,家庭农场保持在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超过0家。

第四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重点推进浚县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由零增长到负增长。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浚县、淇县畜牧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推广地膜减量增效技术,完善废旧地膜等回收处理制度。到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4%。

第十九章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实施种业种质提升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产学研相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抢占种业发展制高点。

第一节推动种业种质提升

利用国家省共享技术平台,加快种质资源创新及品种选育,强化本土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建设实用性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技术应用平台,充分运用基因育种、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聚焦种猪、种羊、种鸡和玉米、小麦等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构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核心种公猪站+国家生猪战略种源基地”三位一体的生猪育种群架构体系,选育出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谊发“华系”种猪,力争把鹤壁打造成河南省乃至国家生猪种源基地。打造黄淮肉羊良种育种场、繁殖场和商品肉羊场三级良种繁育体系,探索黄淮肉羊新品种与地方品种之间的最优杂交组合。全面推进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一院、一中心、四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黄淮海试验基地”落地,积极创建全国南繁示范基地“鹤壁模式”,力争在玉米、小麦新品种选育上取得新成效。到年,选育出适宜市场和生产需求的国审品种4个,省审品种8个。

第二节培育现代种业企业

谋划实施种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联合育种攻关,提升种苗繁育、品种试验示范、生产加工等能力,建设集科研攻关、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标准种业基地。依托中德、中法国际猪业合作项目,发展壮大谊发牧业。支持永优种业加快发展,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优秀种业人才引进力度,做强做大“永优”种业民族品牌。推动鑫林牧业、博龙种禽、禾盛公司等优势企业在黄淮肉羊新品种、肉种鸡、功能性微生物菌剂等细分市场做优做精。

第三节大力发展种业经济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良种育繁体系、营养饲料和饲养管理体系、智能化生产管理和环境控制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和产品溯源体系,打造“养殖+加工+科技+营销”的畜禽全产业链布局。以家庭农场、种植专业户和农民合作社为重点服务对象,实施种子工程,建立农业样板示范,加快形成“作物生长全周期”上门服务全程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坚持以“四优四化”项目实施为抓手,以“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鹤壁综合试验站”平台为载体,做好良种良法示范推广。支持种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订单经营等,扩大良种覆盖面。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种业市场准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第二十章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数字乡村)标准化试点、全省数字乡村示范市,构建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打造数字乡村建设“鹤壁模式”。

第一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推动农业生产管理数字化。推进全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遥感大数据”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等方面的应用,收集、制定高标准农田气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标准。大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农业智能装备为主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产业,依托京东“一基地三中心”、农业硅谷产业园“一院六园三中心”等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的农业行业云,推动实现种业数字化、畜牧业智能化、种植业管理信息化、农业装备现代化、质量安全管控全程化。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主体,支持新农邦等骨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农业农村数字化示范企业,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中小企业提速专项行动,加快建设玉米、小麦、花生等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加快农产品经营服务数字化,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开展农产品电商对接行动,促进农产品上网销售,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不断增强基层监管能力,加快质量安全追溯推广应用。到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第二节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

提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推动5G网络在农村地区全覆盖,构建覆盖全域的高速光纤宽带网。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建设“互联网+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村务管理及信息服务在线化。

第三节强化乡村治理数字化

推动“数字管理服务”在乡村村务、财务、党务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健全村委管理、农业执法、土地确权和流转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信息平台,构建自然资源、集体资产、宅基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和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农业农村管理决策支持技术、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数字农业农村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测服务,推动乡村管理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第二十一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优化村庄布局,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抓好乡村振兴示范村(带)建设,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创建。突出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设文明善治乡村,培育乡村发展载体,重点打造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第一节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突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全面启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推进现代宜居新农房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行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县统一处置、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分类收集处理体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开展“厕所革命”,推进草粉生态式厕所产业化。到年,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4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建设标准。

第二节保护利用传统村落

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沟域经济。按照“一村一档”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信息,并录入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一批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支持石老公、前蜀村、黄庙沟、大胡村、中石林、陈家湾等有条件的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推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有机衔接,在乡村旅游评级认定等方面对传统村落予以优先。以沟域生态为底色,以传统村落为依托,发展西部山区沟域经济。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完善传统村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服务体系,促进传统村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大数据应用。到年,申报10—2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0—30个省级传统村落。

第三节建设文明善治乡村

深化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加强农村干部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突出抓好带头人、基层党员、第一书记“三支队伍”建设,稳固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大力推行“万名党员进党校”,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民培育,每年培育人以上,打造形成“一懂两爱”的“三农”队伍。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构建“一本三化”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

第四节培育乡村发展载体

适应乡村发展需要,围绕打造一批先进制造类、现代服务类、农业田园类特色乡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乡村特色产品、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错位竞争、竞相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以新理念、新机制推进乡村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产业、居住和服务紧凑、协调、和谐的空间布局,打造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现代乡村。

第二十二章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以建设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市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健全农村土地制度

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到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加强宅基地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

第二节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内部经营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制约机制,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大力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双清双培”计划,到年力争经营性收入超万元的标兵村达到个。探索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制度,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第三节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资金供给体系,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信贷,提高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县域支行、乡镇支行、农村惠农服务点“三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无贷户—首贷户—伙伴客户”递进式惠农金融服务,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常态化开展“金融惠企大走访”活动,使政策精准直达涉农及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构建“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主办银行”三级联控风险防范机制,防范普惠授信贷款各类风险发生。

第二十三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改善脱贫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易致贫人口不入贫。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持续发挥效益。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强扶志扶智,加大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调整优化公益性岗位政策。加大以工代赈投入,扩大实施范围和受益对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第二节全面促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全面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拓宽消费渠道,促进农产品稳定销售。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稳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现行各级定点帮扶、结对帮扶、驻村帮扶等帮扶机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活动。继续推进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见第十二版专栏5)

第六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域协调发展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域规划、统筹建设,推动鹤壁东区快速崛起、城市建成区有机更新、县城提档升级、小城镇特色彰显,加快创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二十四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有度有序利用空间资源,优化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一节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健全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对国土空间实行分级分类管控,加强对县级各类空间功能定位、管控与发展方向的指导和约束,统筹跨县区重点区域的管控。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预警以及实施监管机制,完善“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评估机制。加强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平台在“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空间规划动态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一张蓝图”规划、“一个平台”管理。

第二节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构建“一体、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格局、“一屏、三带、廊道联通”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格局、“三片区、多基地”农业发展格局,实施“中优、东进、北融、南联、西控”空间战略,形成全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一体、两翼、多支点”。做强“一体”,依托主城区和淇县县城一体化发展形成的区域,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先行区域和全市城镇发展核心;升级“西翼”,以鹤壁老城区为城镇发展次中心,强化与主城区的协同和分工,推进宝山、山城、鹤山“三山”统筹,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链,形成优势彰显的产业集群新布局,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开拓“东翼”,以浚县为城镇发展次中心,强化鹤浚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东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国家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培育“多支点”,以中心镇和一般镇等新型城镇为支点,促进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一屏、三带、廊道联通”。构建南太行生态屏障,推进南太行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景观展现、名优特农林产品供给等重要功能的生态屏障;沿淇河、南水北调中线、卫河(大运河)打造具有生态保育、水源涵养、观光旅游、文化体验功能的水脉生态廊道;沿重大基础设施、交通廊道、河流水系等廊道绿化,同时廊道串联重要水库、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保育区,突出地域文化展示、生态文明示范、生态游憩等功能。

“三片区、多基地”。以山地农业片区、都市农业片区、现代农业片区为基底,通过镶嵌多个现代农业专业产业园、现代田园综合体构建“三片区、多基地”农业格局,确保粮食安全。依托东部平原区域,建设现代农业片区,重点推动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优质种业、畜牧业,形成农产品产业化集群,建成一批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淇县西部、山城区、鹤山区区域,建设山地农业片区,结合古村落、美丽乡村,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在中心城区周边建设都市农业片区,重点稳定都市农业生产功能、凸显生态功能、丰富农业文化功能,塑造田园城市景观。

推进“中优、东进、北融、南联、西控”。坚持“中优”,推动中心城区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和区域融合;强力“东进”,以鹤壁东区、白寺城镇组团为支点,推进鹤浚方向上的创新引领、服务升级和城镇带动;稳步“北融”,推进与安阳毗邻地区的融合发展,打造北部新城;巩固“南联”,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支点,巩固提升鹤淇一体化发展成果,打造南部新城;落实“西控”,以南山大道、金山大道、市域铁路为连接,统筹推进山城鹤山产业转型、老城更新和生态修复。

第二十五章高质量建设鹤壁东区

对标雄安新区,健全鹤壁东区工作机制,在大数据产业培育、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集聚、现代文化教育提质、“双创”纵深发展、高品质公共设施支撑等方面探路先行,推动鹤壁东区与城市建成区同步发展,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创新引领区。

第一节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加快建设区域性智能应用示范中心、科创孵化中心、现代金融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依托京东、阿里、农业硅谷等平台,以吸引、孵化、服务、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为目标,大力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网络安全、商用密码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依托华为垂天边缘计算实验室、小狮科技(鹤壁)产业园、鹤壁东区智慧物联平台等,加速布局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智能物联等领域,推动大数据与智能制造融合示范应用。加快建设应急产业园,打造中部地区(鹤壁)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推进国家级区域双创基地创建,促进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形成知识创新型企业总部聚集区。加强内引外联,高效实施“引金入鹤”工程,拓宽政金企合作领域,建立完善5G产业发展基金和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构筑现代金融中心。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大等院所高校创新合作,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大力推进职教园建设,深化职普融通、校企合作,精准培养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创造竞争优势。

第二节建设高品质生活样板区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东区空间格局和要素配置,统筹启动区、起步区和重点片区建设,融入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公园城市、景区城市、步行城市等理念,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创新驱动、聚智引领、山岗守望、河湖环抱、环网相扣、东西合璧、人文尺度、古今交融、智慧运营、精明增长”的全省一流现代化新城。积极推进龙岗郊野公园等项目建设,构筑以阳明河绿廊为主骨架的三级绿廊体系,打造蓝绿交织、有机共生的生态城区。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进东区开发建设,优化城市道路结构,推行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注重城市设计,将汉唐风、现代范融入建筑主导风格、城市发展建设,立足文化资源禀赋,传承诗经、论语等经典国学文化,营造“山水之乐、入世之乐、归心之乐”三类文化体验类型,构建多层次的文化空间体系,打造弘扬国学文化典范之区。加快幼儿园、小学、中学公共教育项目建设,提高公共教育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河南省儿童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河南省肿瘤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等项目,汇集高端医疗资源,建成区域性优质医疗服务高地。完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打造设施完备、布局合理的社区生活圈,激发东区发展活力。

第三节创树智慧城市建设标杆

高标准建设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打造智慧城市标杆。构建全面覆盖的公交信息系统,围绕智慧交通、智能停车场等领域,加快推进智能道路系统与智能停车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一体化综合管控。推动高速无线网络、宽带光纤、传感器装置等与基础设施的集成,建设“两横一纵”智慧综合管廊,形成集约开放、可扩展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智慧合杆、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无人宾馆、医院等重点领域,拓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应用。申请创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夯实智慧城市发展基础。加速构建城市互联感知信息网络与后端管理平台,打造“城市大脑”,提升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水平。积极推动智慧社区试点建设,构建融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物业服务、医疗健康等为一体的智慧化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融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空间地理等信息为一体的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大力开展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应急等智慧化创新应用,打造公共安全全国示范性新型智慧城市。

第二十六章推进新老城区协调发展

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统筹新老城区融合发展,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建设舒适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精致城市。

第一节强化“三区”协同

加快淇滨区、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三区”协同发展,坚持“一体规划、整体布局、互为支撑、错位发展”的原则,切实发挥城市中心承载功能,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布局优化,强化淇滨区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加速提升开发区先进制造业能级,推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快速路、主次干道、支路相结合的道路系统,加速构建环状道路网络,实现淇河南北、高铁东西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区。

完善淇滨区城市功能,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持续提升中心城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补齐开发区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建成产业高端、产城融合的鹤壁北部新城。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城协同联动,依托朝歌文化园、体育场馆、淇河生态资源等条件,加快发展文创会展、文化旅游、赛会经济、医养结合等新业态,打造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鹤壁南部新城。

第二节深化“三山”统筹

深化宝山、山城、鹤山“三山”统筹。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共链共生,实现同城化有机融合、产城互促、联动发展,深入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老城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工程,加快建设全国资源型老工业城区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加快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统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等产业,完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提升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形成以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辐射山城、鹤山两区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山城区重点发展现代化工与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强汤河、泗河流域上游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健康养老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鹤山区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煤炭物流产业,围绕传统村落、工业遗迹等资源开展旅游开发与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新业态蓬勃发展,开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统筹新城区开发与老城区改造,优化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建设,加大老旧街区、棚户区、城中村等存量片区的改造提升力度。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序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重点打通“断头路”“卡脖子路”,推进雨、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升。实施城市增绿工程,因地制宜构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等齐全的公园体系,推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公共服务治差“城市四治”,推动城市形象更新重塑。

第二十七章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以强县富民为主线、城乡贯通为途径、改革发展为动力,激活县域发展活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淇县巩固提升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成果,浚县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争取两县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县域发展第一方阵。

第一节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实施强县行动,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浚县以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为支点向主城区方向发展,加速融入鹤浚一体化发展布局,重点发展绿色快餐、智能门窗、现代物流等产业,突出古城修复提升,丰富文化内涵,打造新时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淇县巩固提升鹤淇一体化发展成果,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推动旅游业提升提质,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第二节推进城镇建设提升提质

贯彻乡镇工作“三结合”重大要求,深入推进“五强”“五优”创建,实施小城镇建设提升提质行动,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全面提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建成带动乡村发展的产业中心、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建设以交通节点、特色产业等为主的重点镇,推动镇区与中心城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对接融合、共享共建,分担城市功能。加强市场运作,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将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培育成特色专业镇,重点打造屯子镇、善堂镇、王庄镇、白寺镇、新镇镇、高村镇、西岗镇、石林镇、鹤壁集镇等特色小城镇。引导一般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强服务“三农”、带动周边功能。

第三节增强县域综合服务能力

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完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域信息网络提速升级工程,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完善道路网络,构建以县城为中心辐射所有乡镇的县乡交通圈,促进县城与城镇协调联动发展。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完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县城公共厕所。促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物流设施、农贸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县域产业就业支撑能力。

第二十八章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完善城市规划引导机制,统筹产业发展与居住功能,高水平开展城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第一节持续推进城市创建

深化城市创建工作,将城市创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使城市始终保持旺盛活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落实城市创建工作分级负责制,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街景市容、城中村等重点环节、难点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坚持城乡同创同建、全民共创共享,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做好城市创建的宣传工作,利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提高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和创建知识的普及率,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第二节提高城市设计品质

实施城市特色风貌提升行动,加强对城市形态、城市轮廓、建筑景观与色彩要素的规划引导,依托淇河营造优美滨河景观,加快推进鹤壁东区金融中心等地标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将朝歌文化、诗经文化等要素融入城市设计,提升建筑立面、广告牌匾、景观照明等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一街一景观、一街一文化、一街一记忆”,彰显城市文脉。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推进路面出新、楼体美化、环境标识、城市家具、架空线入地等细部工程建设,推动实现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

第三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加强城市综合执法,深化市、区、街道(办)、社区“四级路长制”管理模式,着力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规范长效的街面问题发现和处置机制。大力开展示范街区创建、“门前四包”评优活动,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全覆盖。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实施数据中台功能汇集工程,推行城市治理“一网通管”。探索民用无人机等先进科技融合应用,实现对市容秩序、市政部件、高空违建等问题全覆盖监测和管控。加强物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人性化建设,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加快打造“10分钟生活圈”,让群众生活更便利、出行更便捷。

第四节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并轨等制度。完善“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激励政策,提升吸纳农业人口能力。完善农村转移人口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保障,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公共财政更大力度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护,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创建教育均等、城乡公交、清洁取暖、清洁能源、城乡环卫、生态保护、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等全国城乡一体化样板。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见第十二版专栏6)

第七篇持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以智能、绿色、安全、创新为发展方向,统筹推动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打造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

第二十九章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加快智能基础设施应用融合,着力构建互联感知、智能高效、创新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完善通信网络体系

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推进铁塔、室内分布系统、杆路、管道及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公路、绿地、交通枢纽、大型场馆等公共场所向5G基站建设免费开放,到年5G网络实现市域范围全覆盖。推动千兆固网接入网络建设,加快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建成高水平全光网城市。全面推广智慧合杆和微基站建设,规模部署物联网终端和智能化传感器,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

第二节建设智能融合基础设施

围绕汽车电子电器、现代化工与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行业示范平台。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政务、交通、能源、水利、物流、市政、消防等方面的应用,建设人工智能为辅助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物联感知体系。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态势感知和安全防护能力,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升级智能交通信号和交通智慧信息网络,完善路网监控系统,建设“智慧公路”试点市。推进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中心、全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智慧农业数字化建设。

第三十章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以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重点,构建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三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着力打造豫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优化公路网络体系

重点实施高速公路成网工程,推进鹤辉高速、安罗高速(鹤壁段)、安新高速(鹤壁段)、鹤壁北环线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成“两纵两横”环城高速公路骨架网,到年通车里程达到.3公里。实施普通干线完善工程,加快推进市县快连、环城绕越、瓶颈疏通等工程,推进国道京港线鹤壁境改线新建等14个普通干线公路项目,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有序、便捷畅通的普通干线公路网,到年建设里程.5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工程,加快推进乡村联网、骨干提级、桥梁改造、隧道建设等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骨干网和普惠公平的农村基础网,到年新建及提档升级农村公路约公里。实现城区通环线、县区通一级、乡镇通二级、村村等级通,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网,构建市区15分钟通勤圈和通达县城30分钟交通圈。

第二节提升铁路基础设施

加快铁路工程建设,郑济铁路鹤壁段建成投运,打通东向铁路通道。积极推动市域铁路项目,打造新老城区铁路快速通勤通道。规划研究安阳至鹤壁至新乡城际铁路(鹤壁段)、鹤壁至濮阳城际铁路(鹤壁段)等项目,提高鹤壁与周边地市的铁路通达能力。积极争取瓦日铁路开通客运,完善时丰站配套设施,谋划推进鹤壁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铁路专用线,建设鹤壁天舟铁路物流园、宝山产业集聚区等铁路专用线,夯实“公转铁”设施基础。“十四五”期间,新建改造铁路里程70公里。

第三节提升场站枢纽设施功能

加快推进鹤壁火车站交通枢纽改造升级、郑济高铁滑县浚县站、鹤壁东站东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加强公路与铁路、城市公交衔接,构建由综合客运枢纽、公路客运场站和城市公交枢纽相辅相成的枢纽体系。加快推进鹤壁通用机场,联动豫东北机场,依托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积极发展临港经济。大力发展旅游客运,建设山城区游客集散中心、大伾山旅游枢纽站。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九矿公交首末站、五岩山公交首末站、韩林涧公交首末站等。推进大运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谋划36座旅游码头,“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15座。

第三十一章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扎实推进“四水同治”工作,加强防洪减灾和智慧水利建设,补齐农村水利工程短板,增强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治等能力。

第一节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提升盘石头水库调蓄能力,加强现有工程更新、改造、养护和管理,推进南水北调中线鱼泉、刘寨调蓄工程,南水北调向老城区引水等工程,加快配套管网建设,扩大受水区自来水管网覆盖度,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引黄调蓄工程和河、湖、库、渠连通工程向城区生态水系或重要湖库生态补水,推动洪水资源化利用。建设盘石头水库增蓄水外场实验基地,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到年,年供水能力达到5.亿立方米。

第二节补齐防洪工程短板

加强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建设,推进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工程,开展洪涝灾害频繁、威胁较为严重的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建设,推进雨水排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内河治理及泵站新建扩建。推进南水北调中线防洪后续工程建设,加快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共产主义渠西4个蓄滞洪区工程和3条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到年,鹤壁市域卫河、共产主义渠淇门以上河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淇门以下河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思德河、折胫河、赵家渠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刘洼沟下游未治理段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

第三节完善农村水利设施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续建提升大功引黄灌区(浚县部分),改造提升民主渠灌区、大李庄闸灌区、夺丰水库灌区,逐步补齐灌区工程短板、运行管理短板。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源,有序发展规模化农村集中供水,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提档升级、配套改造、联通并网。推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力度,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年,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率达到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第四节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完善防汛安全监测预警设施,构建防汛抗旱监测站网自动控制体系,加强水文、水资源及水土流失监测站网布设,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健全水利数据资源体系,建立安全可靠的水利数据共享应用机制。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水利专业业务,强化应用整合,加快构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河(湖)长制等覆盖全面的水利智慧应用系统。

第三十二章构建能源支撑体系

强化能源发展支撑,完善能源产供销体系,打造豫北区域性综合能源基地。到年,新增新能源发电规模3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总发电装机规模的比重达到28%左右,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0%以上。

第一节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互补效果。建设“濮阳—鹤壁”天然气长输管线项目,实现气源多重保障。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建设城镇燃气管网、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附属设施工程,促进天然气在工业、民生等领域的利用,加快工业领域天然气替代煤炭步伐。推进浚县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工作。

第二节构建智慧能源系统

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智能互动,积极推进宝山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和增量配网改革试点融合发展等项目。加快储能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在电价支持政策基础上,努力实现源、网、荷、储、用一体推进。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打造绿色、智慧、安全的现代化电网。稳步推进光伏发电,以屋顶发电为重点,依托储能技术推进光储一体的智能微电网系统。

第三节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电网覆盖和保障能力,确保电力安全供应,进一步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探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要。“十四五”期间,新(扩)建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6座,新增变电容量.6万千伏安,新建千伏及以上公用线路.3千米。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设施覆盖范围。推广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将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内容,推进新建小区建设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进一步缩小车辆充电服务半径。谋划推动南水北调中线鱼泉调蓄工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列入国家规划,缓解全市电力调峰压力。(见第十二版专栏7)

第八篇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体现时代精神和鹤壁特色的文化体系,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聚力建设文化强市。

第三十三章持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

第一节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与管理,有效防范各类意识形态风险。加强理论武装,持续实施铸魂补钙工程,提升理论宣讲水平,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青少年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党校、志愿宣讲员等阵地和队伍作用,利用我市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资源,弘扬爱国精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常态化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空间。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

第三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全面构建文明实践体系。落实《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持续开展文明市民、文明教师、文明法官、文明警察、文明司机、文明网民、文明经营户、文明优质服务标兵等“八大选树”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叫响“鹤壁好人”“鹤壁文化名家”“乡村光荣榜”等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持续办好“五个一工程”的评选,讲好新时代“鹤壁故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三十四章保护传承利用黄河、大运河文化

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战略机遇,将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实现科学保护与良性发展。

第一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加大黄河故道鹤壁段流域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推动黄河文化精神内核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依托文物价值重大、考古工作扎实、展示基础较好的遗址遗迹,建设周卫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推进金堤河、黎阳故城遗址保护和展示,高水平推进黄河(鹤壁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依托黄河、运河、淇河的文化渊源,聚焦史前聚落遗址、都城遗址、自然景观、水利枢纽等重大方面,塑造黄河文明起源地标、黄河运河交融地标、治黄历史地标三大文化地标体系。推动浚县正月古庙会、浚县民间社火、西路大平调活化传承保护,打造黄河民俗文化人文特色。整理编撰黄河流域鹤壁段的民间故事传说,开发系列具有鹤壁文化特色的泥玩、泥陶、石雕、木雕、柳编等“黄河之礼”。

第二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

突出继古开来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功能定位,着力构建“两带双核三区一环”的空间格局,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把大运河鹤壁段建成中原文明探源展示区、隋唐大运河民俗文化展示核心区、大运河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创新示范区。实施诗意田园运河风光带建设工程,加强沿河景观环境整治,修复码头、河湾、渡口等运河文化要素,推进沿河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实施浚县古城运河枢纽工程,推进永济渠运河博物馆、黎阳仓—黎阳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非遗文化展示中心等建设,持续提升浚县古城建设品质。实施商卫故都保护展示工程,加强卫国故城宫城区、作坊区考古勘探,强化城墙保护展示,推进鹿台阁遗址展示及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实施文化旅游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实施沿河旅游景观道建设,健全旅游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构建水陆连通、配套完善的文化旅游环。

第三节提升黄河、大运河文化影响力

借助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黄河文化论坛等,弘扬黄河文化,赓续千年运河文脉。搭建“一中心、一基地、一论坛、一节会”文化交流平台,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共建大运河(永济渠)研究中心,与省社会科学院共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基地,持续办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将文化历史保护、历史文化展示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多类型、全方位展现大运河鹤壁段世界文化遗产原真风貌。依托浚县古城、新镇镇、屯子镇等沿河特色城镇,综合展示运河风貌、传统民居、生产生活场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新建杨^屯泥塑等非遗场馆与传习基地,振兴传统工艺和老字号品牌。

第三十五章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诗经淇河”等具有鹤壁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支撑文化强市建设。

第一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立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和监管平台。加快建立普惠共享的科普体系,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场馆,提升现有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推进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统筹管理。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构建“书香鹤壁”全民阅读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满城书香、文化鹤壁”品牌。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支持各类群众文化团、乡村艺术团发展,广泛开展送戏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乡村文化志愿者服务工程,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活动。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发展档案事业。

第二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搭建鹤壁历史文化研究平台,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黄河、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深化文物资源梳理和考古研究,完善文物资源分类名录和档案。实施黄河故道鹤壁段流域文化遗产的普查勘探工作,启动金堤河遗产保护、黎阳故城遗址勘探发掘、大伾山摩崖大佛等相关遗存的保护。实施淇河文化探源工程,加强辛村遗址、鹿台遗址、大赉店遗址、花窝遗址、枋城堰遗址等淇河相关遗址的考古发掘、整理、阐释、利用工作,规划建设豫北文物整理基地、辛村遗址专题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确保文物安全。

第三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鹤壁传统文化资源,强化优秀文化传承。持续办好浚县古城“千年古庙会”等活动,推动《七品芝麻官》《大石岩》《淇水长歌》等一批经典文化剧目走出去,支持黄河古陶系列、泥咕咕、云梦黑陶、鹤壁瓷、屯子石雕等工艺美术品系列品牌,航天食品、樱花系列文创食品等进入“老家河南”、“黄河非遗礼物”推广计划,形成“鹤壁好礼”系列产品。大力繁荣淇河文化、诗经文化、民俗文化、朝歌文化、鬼谷文化、药王文化、陶瓷文化、姓氏文化、古都文化、子贡儒商文化等,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和生命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创新发展非遗及文创作品,弘扬牛派艺术,推出一批具有鹤壁特色、鹤壁风格的精品力作。强化“文化名人”带动,培育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十六章提升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和品牌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教育、文化、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一节实施文化产业提升计划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健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实施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开发一批优质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工业文化游,打造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提升太行山自然生态游品质,推进上古殷商文化旅游区建设,建成冀鲁豫文化旅游协作区重要节点。促进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鹤壁)樱花文化节等提档增效,扩大鹤壁节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节创新文化产业运作方式

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市场化、专业化运转方式。加快培育发展文旅企业,做大做强鹤壁市文旅集团,支持各县区组建文化旅游投资平台,拓展投融资渠道。引进全国知名文旅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扶持旅游小微企业发展,创建一批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完善文化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构建文化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推动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深度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创产品。培育数字出版、游戏动漫、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产、流通、消费生态体系。建设文化创意空间、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拍摄以鹤壁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引进或创办旅游专题综艺节目,打造鹤壁影视文化品牌。(见第十二版专栏8)

第九篇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第三十七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加强党对国资国企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国企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施鹤壁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引导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重点(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聚焦,推进集团公司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夯实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基础。深化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强化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和风险防控,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建好用好国资国企实时在线监管系统,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国资监管大格局基本形成,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加强企业党的建设,推动企业党的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搭建政企制度化沟通平台,完善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机制,探索建立常态化的企业建言机制,畅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渠道,为涉企政策制定提出意见建议。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制度,为企业提供深度政策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帮促企业项目落地达产。制定鹤壁市企业家培养教育规划,设立鹤壁民营经济学院(课堂),搭建市县乡三级教育培养平台体系。建立线上线下贯通的市县乡三级民营企业诉求响应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更快地解决企业诉求。总结提炼并大力宣传弘扬鹤壁民营企业家精神,塑造新时代鹤商品牌。办好“鹤壁市企业家节”,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建强用好市县乡三级贯通的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凝聚民营经济人士力量,努力把鹤壁建设成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市和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到年,实现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十八章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政府自身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加大力度促进改革措施落地,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节构建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试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加快形成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特色发展路径,加快推进试点示范创建,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抓好国家、省高质量发展体系贯彻落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深化改革创新,集成各领域改革试点经验,探索形成更多一点适配、全国通用”的“鹤壁模式”。

第二节深化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持续优化“管委会(工委)+公司”管理模式。加强规划引领,统筹优化开发区发展布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协调的开发区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开发区建设技术研究院、孵化器等创新引领型平台,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实施开发区转型升级行动,通过优化园区功能、推进“三大改造”、实施重大项目等措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按照“充分放权、加强指导”的原则,进一步下放(委托)市、县经济管理权限,持续扩大开发区自主权。深化开发区商事制度改革,严格落实“非限即可”、“非禁即入”原则。激发开发区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加快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开发区“二次创业”。

第三节加快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依法依规建立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出台鹤壁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明确政府投资范围、投资决策程序,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管理等,结合实际建立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管理、预算资金管理、事中事后监管等配套制度,逐步形成1+N”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衔接平衡各类政府投资资金并统筹按项目安排使用。编制政府投资年度计划,统筹安排、规范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形成政府投资合力,确保政府投资及时发挥效益。

第四节推进财税金融改革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入实施财源项目建设,扩大财政收入规模,增强全市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实施“双20”工程,聚焦稳存量、谋增量,突出税收目标,培植壮大财源项目。牢固树立全市财政一盘棋”思想,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源调查,充分挖掘税源增长点,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推动综合治税、依法征税,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