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林 >> 石林优势 >> 正文 >> 正文

我国马拉松经济已超千亿元,但这个风险

来源:石林 时间:2022/12/11

图片来源:Unsplash

新京智库特约撰稿关不羽

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名参赛者中21名遇难,震惊全国。网络上无数的哀悼,让人感到痛心。事故的调查正在进行,相信不久就会有权威的原因分析和善后处理。

这一严重的赛事事故,为正在狂飙突进的中国马拉松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国马拉松运动的普及和产业化的高速发展,既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成就,也出现了“成长的烦恼”。

马拉松运动在“快车道”狂飙

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只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参赛。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速,杭州、大连等地也开始陆续举办马拉松赛事。这些赛事大部分由体育主管机构组织,主要目的是城市形象宣传,商业性不强。参赛者绝大部分都是专业选手,大众参与并不普及,影响力也有限。

马拉松真正发展成为“全民运动”是在本世纪。

北京、上海、大连、厦门等城市的马拉松比赛,逐渐打出了“中国四大马拉松赛”的声誉。

而在此过程中,马拉松赛事报道中对参赛者的提法,也从当年的“各国马拉松选手”改成了“世界各地的长跑爱好者”。

40年间,马拉松参赛人数增长了倍,参赛人员从专业人士的范围“破圈”,这无疑是马拉松运动在发展壮大的象征。

从专业赛事走向普及,马拉松的产业化在中国已经初步成型。这符合马拉松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

经济学上有“马拉松周期”之说,指的是当人均GDP超过美元之后,一个国家的多个城市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中国达到人均GDP美元的“黄金分割线”是在年。

值得注意的是,人均GDP美元也是中等收入群体初步成型、快速发育的标志,而马拉松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

根据年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中国路跑运动报告》中所描述的,自年中国政府实施“放、管、服”的政策之后,中国马拉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报告显示,从年到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总参赛规模,增长了万人,增长2.9倍。

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总参赛规模为万人,有个地级城市举办了规模路跑赛事,路跑运动在中国城市的覆盖率达到85.33%。

中国马拉松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令人感到惊叹。这一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受到普遍的重视。

“马拉松经济”带来巨大商业价值

马拉松运动从专业领域的专业赛事,转变到全民参与的普及化赛事,催生了产业化的巨大商业价值。

经济学界素有“马拉松经济”之说。“马拉松经济”包含四个主体部分的收入来源:赛事直接带来的现金收益,比如赞助商投资、报名费等收入;基于比赛所产生的物业收益,比如场馆租赁和酒店住宿等载体经济;媒体收益,比如出售赛事转播权;衍生收益,即运动器械、训练服务等收益,这个收益甚至可能比其他收益更高。

马拉松产业的经济价值有多高,体育主管部门是有测算的。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个部委发布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显示,到年,我国的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亿元,而人以上规模的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有望达到场。

亿元的产业规模是以赛事直接收入为主,是保守估计的。因为产业的衍生收益不直接体现在赛事收入中,其规模远大于赛事直接收益。

按照跑友圈的一般标准是,“硬核玩家”的跑友花在路跑上的年度开支要达到元到0元。如果“硬核玩家”的人数在50万人以上,那么每年马拉松产业的周边衍生就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50万人在中国城市算不上是太高的数字,而且数量更多的非硬核跑友聚沙成塔的消费规模也不可小觑。

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和商家对马拉松等长跑运动的高度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这也不是坏事,但是其中的隐忧是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