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之旅(二十一)石林:跟团旅游的弊端
在汽车上颠簸了整整一夜,早上到达昆明,终于明白乘火车比乘汽车是要幸福地多了,尤其是卧铺。条件再差的火车卧铺,都可以像摇篮一样,不管怎么摇来晃去,困了的时候,终究还是可以勉强睡一觉。汽车就不行,条件再好、设施再全,上了路颠簸起来,或者一个急刹车,或者一个急转弯,都足以让你出一身的冷汗。那一夜权当是闭目养神了。
在昆明下了车,天气已转好。到达旅社,旅游团的车子已经准备出发了。匆匆洗了把脸,把包一拎,就跟着旅游团的车子向石林出发了。价钱是事先谈好了的,包午餐,包来回车费,包石林门票,加在一起是一百一十元钱。从昆明到石林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车上游客大都是刚刚从西安、北京等地方过来的,只我一个是临时加入;石林是他们云南之游的第一站,却是我的最后一站。
带团的是两个女人,一个大概三十多岁,矮而胖;另一个看上去只二十岁多点的样子,黑而瘦。不知是否因为气候的缘故,两人脸上都有很多“青春痘”。车子行进过程中,矮而胖的女人用昆明腔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解石林的风俗。我总奇怪是否昆明的旅游业太发达了,所以导游人员俏的很,随便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大棋一挥,跑去当导游。或者是因为自己喜欢旅游,也因此想过要去做一个出色的导游,所以把导游这份工作看得太神圣。其实说到底,导游在很多人眼里,也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已,或者因为不是很热爱的缘故,她们做导游,也就象我们做某一份自己感觉不是很如意的工作,只是机械的、简单的在做,却难得投入太多的热情。
邻座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看样子应该走过比较多的地方。一路上导游在上面对着一车的游客大讲,她就在下面对着我小讲,不过我得承认,她讲的确实比导游感觉要好些。导游讲的所有话中间,我就听进去了两句:石林是彝族的聚居地,按照当地风俗,到了那里之后,不论老幼,男士一定要称呼“阿黑哥”,女士一定要称呼“阿诗玛”。一车子的人在导游口里马上失去了姓和名,除了“阿黑哥”,就是“阿诗玛”。
早在学导游的时候,就晓得旅游团会有些指定的购物点,导游人员会带着前去购物,但没想到会耽搁那么多的时间。只在到石林的途中,就停顿了两次,一个是沙金购物点,一个是玉石购物点。每到一个地方,导游就像赶鸭子似的,把所有的游客都赶下车去——你想偷懒不下车都不行,她无论找什么理由都会把你赶下车去。所以我心里嘀咕,是不是她们的提成是按人头算的,多进去一个人,购物点就会多给她们一份奖金,不然她们咋会那么下气力?对购物不感兴趣的我,每每大致的瞄一眼那些所谓的“宝物”,就开始在旁边焦急的掰手指头——我心疼我那为数不多的时间。
两个小时的路程走成四个小时,沿途也没有多少可以观光的地方,如果不是怀着对石林的憧憬,那旅途真的是一种煎熬。车上的游客都是一家人出来游玩的,而且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站,所以兴致比较高,个个谈笑风生的,就我一个闷着嘴巴不做声。我想我的思绪可能还停留在丽江,或者大理,或者海口号,所以,对眼前的一切好像都视而不见一样的。
迷迷糊糊中,邻座的老太太用力拍我两下:“嗨!快到了,别睡啦,看外面多美丽的景色啊,睡过去多可惜啊——”
我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青灰色的石头,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形态各异。满车的人都抻着脖子往外张望着,感叹自然的奇妙。导游看大家的样子,兜头来了一盆冷水:“这有什么看头啊?等到了石林,那都多的是呢。”我想,她们说那话也没别的意思,无非就是说石林更有可观性些,可听着就是觉得耳朵不舒服。被导游一说,满车的人都把头转回来了,继续侃天。我盯着窗外的石头,心想,如果它们生在石林里面,而不是生在这儿,该会被多少人瞻仰啊。环境的影响不仅是对人,也对任何有生命的或者无生命的事物。
旁边的老太太看起来是个相当心直口快的人,听了导游的话,不屑地撇撇嘴:“就这水平的,一点审美观都没有,也来当导游?这里的石头可能不如石林里面的多,但绝对比石林里头的更有自然的味道。景色么,看的不就是自然?”
老太太的一口纯正的京腔,声音不大也不小。我想车里大多数人应该都听到了,不知道他们对此是怎样的想法。导游一副脸不变心不跳的样子,不知是真的没听到还是装作没听到。
早上八点钟出发,中午十二点钟才算到达目的地,又去预定的地方吃午饭。坐在餐桌旁,游客大都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看着桌上的饭菜——都是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经常看到的东西,很少有地方特色。大家在餐桌上议论着:“要是到了一个地方可以不用吃这些东西,尝试一下当地的风味小吃就好了,哪怕是多花点钱——”
嘴里嚼着米饭,我笑了:被导游牵着鼻子点卯似的到处跑,想追求点特色性的东西太难了。在大理跟旺在一起的时间里,我已经感觉到累了,但想起来比他们还是要好的多。不管怎样,我还算是见识到一些东西的,还吃了碗鸡凉米线,也算可以了。等他们明天到了大理,肯定连鸡凉米线也吃不到的,因为小吃类的东西价格太低了,捞不到多少油水,难得列入到她们的定点范围内。就这一点来看,我倒是觉得,旅游公司在这些方面多动些脑筋,怎么可以做到既保证高收入,又能让游客得到具有特色性的服务。
说是游石林,晃悠了整整半天的时间,才算是切入正题。在石林下了车,二月的昆明骄阳似火,没有一顶点初春的感觉,倒好像是进入了夏天。穿着保暖内衣羊毛衫外加羽绒服的北方人立刻觉得不舒服了,一路走一路淌汗一路脱衣服。跟她们相比,我已经算是轻装上阵了,但没走一会儿,还是热的淌起汗来。
石林分为大小石林,大石林区域的石头看上去比较高大,小石林区域的石头比较秀气些。导游介绍说大石林就象征着阿黑哥,小石林象征着阿诗玛。黑而瘦的女导游挥着小棋走在前面,每到一处所谓景点的地方,就稍微停顿一小会,让游客拍照片。因为拍照的缘故,认识了西安过来的父子俩。父亲是做园林设计的,儿子还在读大学。或许是看别人都是三三两两的,只我一个孤孤单单,俩父子很热情的请我和他们一起,说大家可以互相帮忙拍张照片。我高兴的答应了,接下来的旅程也因为有了他们的缘故而快乐了很多。
在一个景点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没等你定下神来,导游已经挥着旗子在前面召唤了,稍微一跑神就会掉了队。掉队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万一赶不上旅游的车子,回不去。我和那父子俩是团里走得最慢的,每次都是刚刚在下一个景点赶上他们,他们却正好要出发了。看看所有的人都跟在导游的屁股后面跑的不亦乐乎,我却就怎么也乐不起来,想着自己幸亏只是在最后才跟了这一个旅游团,不然整个的旅程就完全失去意义了。
走到后来,带去的胶卷用光了,我对拍照本身也没有太大的兴趣,除非是景色特别优美或者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我都懒得拍了。西安的父子俩倒是热心的很,每到一个景点,都会停下来拍照,而且总热心的要帮我拍,后来知道我胶卷用光了,就用他们的相机给我拍,说是到时候留个地址,要给我寄过去。后来实在不好意思扫他们的面子,才勉强拍了几张,也不知道效果怎样,想着如果效果不好的话,脸都丢到西安去了的。
父亲石林入口的地方就跑去买了一顶阿黑哥的帽子,用了二十多元钱,看他的样子很是沾沾自喜。不过说实话,那顶帽子确实是起了点作用了的。石林很多地方都有石洞,穿石洞的时候,稍微不小心,一抬头就会碰到石头上。象我这样身材矮小的人还没什么,那父子俩就不一行了,都一米八左右的个头,块头又大,儿子年轻些,也还好,父亲就总不小心的碰到这里那里。头上幸亏有了那顶带海绵的帽子保护着,才免得受伤了。
去石林用了四个小时,游石林却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中间还在当地的茶艺馆里呆了一个多小时,欣赏茶艺,品尝山茶。欣赏过品尝过之后,很多人经不住诱惑或者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都买了些茶叶。云南的普洱茶和滇红茶味道确实是不错的,但那里的价格比市场上的要高出去很多了。
如果不是跟团,如果不是时间限制,我想,我可能至少会在那里呆上一天的。旅游本身玩的就是一种心情,心情放松不下来,再好的景致都将只落在眼睛里,而无法落入心里。能落到心里的东西是最美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