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内,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迄今已有2.7亿年历史。在这片自然遗产的怀抱中,流传着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其中,《阿诗玛》口传叙事长诗、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撒尼刺绣这三项,由于极具代表性和流传有序,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欢快奔放的“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舞蹈,是人们表现生产、生活中的欢乐情绪的自娱自乐的集体舞蹈,在彝族撒尼族(撒尼族世代居住于石林,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中广为流传。有人说,大三弦是撒尼人的魂,只要大三弦激昂的旋律响起来,不论男女老幼,撒尼人都会跳起这种简单又热烈的舞蹈。
还没走进石林风景区,游客们就能感受到列于大门两侧的青年男女用欢快跳跃的大三弦舞蹈表达的热情欢迎。彝族人称呼姑娘“阿诗玛”,称呼小伙儿“阿黑哥”,今年20岁的阿黑哥黄宁是石林艺术团的一员,他一边弹奏着怀里的大三弦,一边欢快地随着节拍踢脚。黄宁告诉记者,“我从小就会跳大三弦舞,这里的孩子一般四五岁就开始学跳舞了。”
“听见笛子三弦响,人人脚杆都会痒”,彝族大三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它的舞步就是三步一踢脚,按步伐变换队形。跳舞时人数不限,男女两排对舞,小伙子手持大三弦,以笛子和哨子作伴奏,笛声一响,小伙子边弹边跳,姑娘们手牵手,一字形急步向小伙子们跳过来,或者踏着鲜明的节拍,拍着巴掌,欢快起舞。舞者随着音乐快慢和哨音长短,变换不同的舞步。
来自石林艺术团的毕新华,负责在“阿黑哥”和“阿诗玛”们舞蹈时吹响哨子控制舞蹈节奏。他介绍说,大三弦舞在彝族村寨里十分流行。尽管孩子们从小就会舞步,但由于弹奏大三弦需要一定技巧,所以当地男孩子要长到十多岁后才能拿起大三弦乐器边弹边跳。“如果对舞蹈兴趣浓厚,可以到艺术团继续深入学习”,毕新华说。据毕介绍,目前大三弦舞已经成为石林风景区让游客感受彝族风情的固定表演节目。演员们平时都在家干农活,成员会不时更换。
在石林风景区内一块凉风习习的“天然舞场”,游客们再次观赏到一拨儿由老年人组成的大三弦舞队的表演。今年57岁的笔阿姨已经在景区内连着表演了三天。由于大三弦跳起来运动量很大,老人们每次只跳四五分钟就要歇息片刻,然后再跳。“我们每天从早上八点跳到下午五点”,笔阿姨告诉记者。跳舞可以锻炼身体,因此,大三弦舞颇受老年人欢迎。“年轻人跳舞都是老年人教会的。大三弦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毕新华说。
“彝族撒尼人在娘胎中就能听到村民们的舞蹈,所以一生下来就能歌善舞”,石林县圭山镇党委副书记赵相平说,“我们每个村寨都有老、中、青十几支大三弦舞蹈队,全是村民自发组成的。”担任圭山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彝族阿黑哥金梅才介绍,在圭山镇如果哪个村子举行摔跤或斗牛,就会邀请舞蹈队去表演,有时候会给一些钱,但大伙儿以跳舞为乐趣,不给报酬也照样来跳。
农闲时,各村的村民们都会到镇里的大街上跳大三弦,从晚上八点一直跳到夜里十二点。“就跟跳交易舞一样,大三弦舞也是年轻人找对象的一个媒介,看谁顺眼就找谁跳。谁要是不会跳舞,可怎么找对象呢”,金梅才笑着说道。也许,这就是“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能世世代代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吧。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