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龙彦通讯员毕娅玲)为进一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民群众双赢共富,近年来,昆明市石林县长湖镇舍色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突破口,把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多元模式,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党组织领办,开辟产业发展“新路子”
发展产业过程中,舍色村党总支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于年8月成立石林中叶烤烟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总支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设立“两会”议事机构及“四室”办公机构。舍色村党总支以烤烟产业为重点,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村组干部、大学毕业生、“土专家”和“田秀才”引进到合作社,聚集人才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在舍色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探索建立以党总支为核心、村级集体经济为纽带、农民合作社为支撑、致富能人参与的“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长湖镇10个村委会户烟农合作社每年提取的公积金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烤烟业务交易量(额)依比例量化为每个成员所有的份额。
同时,石林中叶烤烟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按照市场规则开展集中连片土地中长期流转,对流转后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和合理规划后将剩余土地返租给农业公司,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3余万元。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舍色村党总支和合作社高度融合,党的领导全面融入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振兴之路。
多元化探索,激活产业发展“源动力”
舍色村党总支依托国家级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在合理规划烟叶与其他产业布局后,由合作社引进资金,与地方龙头农业企业、其他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试种贡菜、工业辣椒、新品种萝卜、紫甘蓝、菜豌豆、红薯、百香果、苹果、羊肚菌等农作物。因地制宜探索“烟叶+N”产业组合模式,目前已成功推出“烟+玉米”“烟+红薯”“烟+百香果”“烟+羊肚菌”等多种产业模式,并实行订单生产,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年末,合作社资产总额达万元,年毛利润约60万元,带动舍色村40余农户参与“烟叶+N”产业发展,烟叶与其他产业的组合实现亩均收入元。与此同时,舍色村党总支探索党建引领“一体四化”融资模式,融合村集体、合作社、企业、银行四级资金,以合作社为纽带,由云南红塔银行主导,成立“香叶贷”服务中心,为烟农提供资金,有效解决了合作社融资难问题,破解“弱小散”的产业发展困境,实现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全面转型升级。
舍色村党总支以长湖镇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培训基地为载体,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培训,逐步建立既能服务于烟叶生产,又懂多元产业培育技术的一精多专人才队伍,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可持续经营,赋能产业发展“绿底色”
石林中叶烤烟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带头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把绿色环保农机技术应用在田间地头,着力推动现代科技在多元产业发展上的应用。目前,合作社有无人机8架,主要用于将雾化的农药均匀喷洒在烤烟叶面上,“飞防”烤烟既节省劳力,又节省农药,农业生产更加绿色高效。在烤烟栽培时推广蚜茧蜂生物防治蚜虫技术上,不仅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害虫的抗药性,而且减少农药在土壤和烤烟中的残留,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化。
针对长湖镇干旱缺水的情况,合作社采用滴灌技术“节水增效”,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持续推进烤烟、人参果、玉米、红薯用水精细化管理,今年实施高效节水滴灌1万亩,实现节约用水与助农增收“双赢”。同时,合作社联合厂家开展废旧地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变废为宝”后让烟农“获利”、环境“获益”。年回收废旧地膜2.15万亩,厂家不仅向合作社支付回收款16万元,也按照种植面积向农户支付回收款。
为实现农业生产剩余物如烟秆、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合作社专注生产热值高、燃烧充分、无烟无味、清洁环保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用于烘烤烟叶,既解决烘烤烟叶的替代燃料问题,又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销售生物质颗粒燃料,合作社在年收益17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绿色环保之路越走越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