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中上游的西岸,靖远县城北三十多公里处有一条旱沙河,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黄河中上游重要补水支河,是靖远境内除祖厉河而外常年流水的旱河,名为大兵道,又称大冰道。该河源头在白银区,入黄沟口在三滩碱滩南、某部队农场北之间,与平川尖山隔河相望,其沟口有靖远县人民政府年立的未定级大兵道古道遗址保护碑,其碑背面刻有:时代为汉至清,类别为古遗址,价值为汉唐以来研究丝路文化提供了有力线索和证据,以及保护范围及措施等字样。
大兵道沟在靖远县境(从刘川来窑计起)长约50公里,经三滩段(从刘川吴家川)约10多公里,河源高程米,河流入黄口高程约米,常年有水,平均径流深约0.5米,但常常山洪瀑发,近来除年夏季这次冲毁房屋良田、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发生而外,八十年代末也有一次特大山洪,平时也有山洪发生,一般洪水历时短、量小、峰浪高,陡涨陡落,来势雄猛,且水流携带泥沙量大,冲刷力强,破坏力强。
沟内沿岸尽是三滩的旱地,包括沟岔的旱坝地约有万余亩,在八十年代前由于农业技术缺乏、化肥农药种子应用没普及,人多地少,河滩尽是盐碱地,产量低而不稳,这些旱地及刘川、东升、高湾以及平川的插花飞地都是三滩的主要耕地。沟内有好几处打麦场、粮庄、窑洞、窨子等,八十年代前,糜谷、棉花、麻子、旱硒西瓜等耐旱作物播种各沟沟岔岔,河岸旁的坝地、沙地更是宝贵,由于近年干旱少雨,加之大水田地耕作高效,这些都已荒芜。
沟内生物多样,种类繁多;红柳、野枸杞、芦苇、蓆子、野菜等灌木及多年生植物普遍;野兔、石羊、野山鸡、老鹰、白鹤也很常见。
地质构造也较为复杂,属陇中黄土高原区,土壤沙砾皆有,尤其有几处石林景观不亚于景泰黄河石林,其形象逼真程度胜过黄河石林,如雄狮把水口″、盘古开天″,猿人惊世,海豚围寿星″、英雄董存瑞等等,该河宽阔平缓,常年有水,在八十年代前,该河小鱼遍布,野生树木皆见。
沟内古岩画、古窨子,古墓群、石梯、古烽火台、也各有好几处。
古时,三滩先民为了防御战乱和匪患等安全需要,在河道边高悬石崖上开凿了多个窨子。据传,三滩大户人家都有各自窨子,平时就将粮食、水等生活用品贮藏在里面,有的贮藏的粮食可使家人食用一两年。大兵道沟里也凿有这样的窨子,有一处高约50米的古窨子,始凿不祥,据传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三滩有位德高望重的何七老爷,名医世家,医术精湛,扶危济困,秉性耿直,闻名黄河两岸,土匪要拉他为其所用,他誓不答应,为了躲僻土匪纠缠,当地群众用绳索软梯把何七老爷送到此窨子中,但最终一帮土匪找到,土匪无法上去,只好等待了数日,结果另一帮也找到,双方又等了数日无果离去,但其中一方土匪头子凶残成性,担心被其他匪徒请去对他不利,埋伏下来兵匪,何七老爷准备出窨子口时不幸手臂被击中,自己在窨子中自救,不料流血过多,缺药化脓感染,后群众救了下来。据传何七老爷逝世后,纷纷前来为其送行的黄河两岸人群队伍长约一公里。
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在秦以前,靖远为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戎人、羌人所占据。靖远三滩镇一带地处黄河以北,背山面河,地势平坦,远在两千年前,这里水泽充沛,草木繁茂,是游牧民族的理想游牧之地,三滩岩画即为那个历史时期人类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三滩岩画的发现,也为靖远乃古西戎与北羌游牧地之说提供了实物见证。三滩岩画虽然经过了岁月的长久磨蚀,但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却更加神秘诱人。
提起岩画我先说说世界著名的吴家川岩画,吴家川岩画原有南北两处,现仅存一处。南处岩画遗存,位居张家台子,岩画凿刻于两米余高的巨石断面之上,由于在断裂两石缝间,保存隐蔽,不易发现。图画面积较小,图形单一,个体为人骑着牧马形象,线条简单,造型粗犷。由于石质表面风化严重,部分痕迹难以辨认。年在修建刘白高速公路时,因处在路基南侧,取土垫路,被深埋地下,遗迹无处可寻。北处岩画遗存,位居国道线,厂以北1.5公里处陈家沟内,小地名谷子地沟。此地周围遍布裸露的红砂石岩丘,岩画刻于一座巨大的粗质山丘上部的红砂岩断面之上,自南向西分为两段,分布较为集中。岩画个体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有大角羊、鹿、马、狗等动物形象,亦有头戴饰物的人体画像,骑马奔驰,呈狩猎之状,整体画面粗犷雄浑,栩栩如生。这两处是年春天,兰州大学地理系的一些师生来到靖远一带进行实地考察,意外地发现了这罕见的岩画遗迹,后经考证鉴定,确认岩画与年在甘肃省嘉峪关发现的黑山岩画类型相似,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由于不知该地属于哪,这是什么地方,由于离吴家川较近,将其命名为吴家川岩画。年甘肃省博物馆张宝玺先生于在《文物》杂志第三期发表《甘肃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一文,便享誉全世界。
我在此提吴家川岩画,是告诉人们吴家川岩画是以吴家川命名这点无疑,但所处的张家台子、陈家沟,其从古至今属于三滩镇的旱地,专家当时不知这小地名叫什么,隶属哪里,无法定名,由于离吴家川相对较近,故称为吴家川岩画,但依靖远县行政区划,张家台子、陈家沟这两处归属为三滩镇,其岩画位置也处在大兵道古道遗址保护范围,因此文献资料称为刘川岩画或吴家川岩画实属为三滩岩画。近几年也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史地学家、文物学家、爱好游客也称吴家川岩画为大兵道古道岩画或三滩岩画,这里并不是牵强附会,比如以靖远命名的靖远电厂,以三滩命名的国道线三滩黄河大桥等,仅是个冠名而异,其属地、辖区不能一概而论,这个观点仅供参考。
除吴家川张家台子、陈家沟这两处岩画而外,还有两处在大兵道入黄沟口往西一公里处,一处在三滩人称候家房,另一处在石梯;候家房实际这里没有房子,有一座古坟,传说是候家坟、候爷坟、候冢坟(埋的衣冠或其它法器类物,具体不祥,仅是猜测),传说从古至今无人敢动此坟。有人看该地宽阔,北有称为雄狮把水口″的独石头,认为是风水宝地,想把此坟迁移或毗邻安葬自家先祖遗骨,可不论以前的还是现在的风水先生,即使花巨金,也不敢动此坟;该独石是南面土带帽的巨大红沙岩石,其北面有岩画,在独石岩画下是淌水河道,宽约10米,在河道北岸的主山上的断崖也有岩画。另外一处在名为石梯处,顾名思义是从山而下打凿的石梯,这两地方十分隐蔽,交通也不便,一般人很难找到,也少有人知道,就连常年在此沟放牧老人都没注意到。
我对大兵道非常熟悉,小时候常常随大人放牧、种地,最后一次是九十年代曾参加过干旱半干旱生物多样性普查和土壤抽样采集,时隔二十年了,在着手写这篇史话时,特约了几位朋友前去徒步重访,途中遇见常年在此放牧的老人,当我们仰天览赏岩画时,老人不解,我告诉老人这断崖石上有古岩画,画上的羊是无价之宝,他甚为惊奇,并告诉我们,确实没发现,他说每年曾有好几批人来打问询找这个画,都是无功而返,他确实不知道这么贵重的宝贝在这里,这荒凉苍桑的地方还有如此奇珍异宝。
该两处岩画作品风格是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敲凿与线刻,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形象各异,有动物、人面像、符号、狩猎、放牧、争战、舞蹈等,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历史场景和乡风习俗,这为了解和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提供了大量翔实而形象的史料,可惜的是,许多岩画脱落消失。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有位在此沟参加施工人员用黄漆在原有岩画处(现已无岩画痕迹)写下了在此沟寂寞孤单工作了六天的打油诗,在沟口还用黄漆写了神秘谷等字样,实令人哭笑不得。
三滩有人类活动时间跨度大,至今尚无更确切的说法,三滩人口在明前就不仅有耕种的汉民,还有三滩人称的达子″、番子″,古老长流不息的黄河哺育了河滩沃野,明开挖沣泰渠后人口便更使增加,三滩在黄河西岸,面河靠山,与糜滩、刘川、以及景泰紧相连,是天然的游牧场,使之牛羊成群,稻谷满仓,故有“塞上江南.”的说法。大兵道沟是古时三滩唯一不翻山越岭,从旱河畔通往白银方向的道路,也是丝路古道,从长安而来至平川陡城一带骡马骆队,过河便可走此路,这之所以九十年代前在对岸平川李家沟有部队驻防,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三滩属靖远盆地与宁夏中卫毗邻,自然环境与宁夏及河西相似,居民口音是典型靖远上河沿口音,而与之一河之隔的陡城人口音却大为不同。经济形态、文化面貌和居民生活状态与北方陇原一致,现在的耕作方式大多采用黄河灌区模式,而非干旱半干旱耕作模式。
大冰道沟现如今已不是九十年代的走马车、驮队的崎岖羊肠小道,由于近年厂、靖远工业园区用水管道及电厂输电线路、燃气管道等纵穿全境,需施工维修,已基本全线恢复了古道,大卡车可以行走。
我粗浅地介绍大兵道,旨在揭开这古道遗迹面纱,让世人知道在陇原大地上、黄河畔上还有一处比黄河石林更神奇、独特的地质天然公园,还有处鲜为人知的古道遗迹与古藏兵牧樵之地!
作者简介
何璞瑜,男,靖远三滩人,农业高级技师,曾多次荣获省市县有关农业科技奖励,喜爱写作、摄影,其诗词、散文、新闻稿,摄影作品时有发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