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林 >> 石林发展 >> 正文 >> 正文

夺命越野赛之后,赛事熔断与躺平不动就

来源:石林 时间:2022/12/4

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发令枪响的时候,可能谁也不会想到,这竟然会成为一场无人能抵达终点的赛事。因遭遇极端天气,此次越野赛名参赛者中的21人不幸遇难,其中包括不少圈内高手,成为赛事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而就在此前的18天,云南乌蒙山超级越野赛,也因天降大雨气温下降的极端天气,致使一名选手因身体失温离世。警钟还在鸣响,却依然没能阻止这一场更惨烈悲剧的发生。

黄河石林“夺命越野赛”事故发生后,国家体育总局5月23日晚紧急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抓好重大赛事安全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熔断机制”。

目前,全国体育系统各单项运动协会已全部启动开展赛事安全风险评估,多地的马拉松、山地马拉松、越野赛事宣布延期或取消。

从目前的公开报道来看,此次黄河石林“夺命越野赛”被定性为“一起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虽然最终调查和处理结果还没有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事故不只是“天灾”,也是“人祸”所致。

首先,天气预报未能有效发挥预警作用。不少户外运动通常遵循“风雨无阻”的原则,前提是预案和准备工作做得足,安全风险可控。但越野赛受天气因素影响极大,对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景泰县气象局称,为赛事提供了信息专报,曾作“大风蓝色预警”。开赛前1小时发布的短期天气预报显示,受冷空气影响会出现降温和大风。考虑到赛段海拔和地貌因素,降温和大风的情况只会更甚。但赛事运营方没有对气象部门提供的预警做出正确预判,仍然坚持鸣枪开赛。

其次,赛道保障不完备,补给站设置不合理。有参赛人员回忆称,此次主办方列了装备清单,但冲锋衣等保暖装备仅作为建议选项,而没有作为强制装备。很多选手为了轻装上阵,只穿短裤短袖,没有应急装备。同时,事发的赛段处于远离景区的“无人区”,CP3完全没有设置补给站,食物、饮水短缺,且很少见到志愿者,更不用说医疗人员。两个方面因素叠加,导致参赛者遭遇突发极端天气时措手不及,在缺乏物资装备的情况下“自生自灭”。

再者,举办方没有及时叫停比赛。极限运动一旦遭遇极端天气,安全风险系数就会陡升,必须及时暂停或中止比赛,避免参赛者向着险地继续孤军深入。事实上,此次开跑仅3小时,举办方工作群中就收到“速来救援”的求救信号,但过去几个小时后,比赛才被叫停。之后的搜救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夜间行动的不便而难度加大,与之不无关系。

最后,应急预案和救援能力均显不足。从救援情况看,对极端天气的预判不到位、反应不及时,救援保障无法第一时间抵达,也是此次赛事造成惨重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此次赛事在应急预案、后勤保障、医疗救援等一系列环节上都问题重重,显得有点“业余”。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近年来中国竞技体育领域的口号。对于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领域,此话同样适用。

公开信息显示,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此前已经举办了三届,今年是第四届,并且在年首届举办时,还曾获得过相关奖项。已经顺利举办多届的赛事,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漏洞,只能说明赛事虽然相对成熟,但是专业水平依然不高。

根据媒体起底,赛事运营方是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年9月,注册资本为万元,是当地一家小微企业,目前仅有22名员工。自年首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开跑以来,就一直是其执行单位。

倒不是说人少就一定办不成大事,只不过从事实来看,该公司的专业水平确实不咋地。受访的赛事组织者称,执行团队系临时搭建,因磨合不足,导致专业水平下降,埋下事故隐患。

有曾参加过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人对赛事做过评价:自愿者一流,服务二流,组织三流,不出事侥幸!还有参赛者早在年就曾向景泰县政府和赛事运营方晟景体育递交了完善赛事保障的意见书,提出了包括交通、补给点、志愿者、路标及医护人员等内容的建议,但至今未获回复。

前几届没有出现极端天气,所以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有业内人士认为“真可能是运气好”。而这,事实上滋长了他们思想上的麻痹大意,让他们形成了一种致命的“经验主义”——以前怎么办的,现在也怎么办,按照最差的情况来做预案是不可能的。省事倒是省事,还节约了赛事成本,但当突发情况来临时,便搞得一团糟。

实力平平、专业能力不足的体育公司,连年中标主办大型越野赛,这本身是不正常的,但现实却经常如此。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马拉松相关企业超过家,其中31%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万元以下。年,即使是疫情期间相关赛事停摆的情况下,也新增48家相关企业,注册量为近年来最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相关赛事运营还是有利可图,大家都想分一杯,良莠不齐的现象就出现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业内人士提出,一些地方政府并不懂赛事,只想通过赛事推介城市形象和旅游资源,把精力与资源投入到规划“最美”赛道上。也正因如此,目前相当数量的赛事运营公司在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却忽视了选手的真正诉求。在此情况下,我们还能指望那些实力不行却又想大赚一笔的赛事运营公司高度专业么?

在寒风冷雨中失去宝贵生命的选手,倒在了赛事野蛮生长的狂浪热潮中。

自从国务院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后,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便迎来井喷式爆发。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年全国共举办场次规模赛事(人以上路跑、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动),也就是平均每天5场。从类型来看,年越野跑赛事达到场,超过全程马拉松(场)、半程马拉松(场)、定向赛(49场)等赛事。当赛事人员储备及相应的规章制度跟不上赛事本身增长的速度,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虽然圈内有“越野跑是马拉松的最终归宿”的说法,但其实越野赛和马拉松是全然不同的两种运动形态。马拉松是公路跑,发展历史久远,比赛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但即使如此,也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越野赛则是从欧美山野徒步运动发展而来,更具极限运动的特征。与马拉松相比,越野赛对路线设计、安全保障、强制装备、气候预警、沿途补给、参赛资格等要求都更严格。长期以来,国内都把越野赛和马拉松混为一谈,导致放松了对越野赛的赛事要求,这也是酿成事故的原因之一。

直到今年4月,中国田径协会才在《中国马拉松管理文件汇编()目录》中,将越野赛组织标准单独拎出来,在赛道标识、赛道设计、补给站、安保、救援等多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不过,在具体赛事中,这一行业标准性文件并未得到推广运营、严格落实。类似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这种地方越野赛,一般都是当地政府和景区出钱主办,不会找田径协会报备认证,因为这是要另外花钱的。数据显示,年合计场马拉松规模赛事中,认证赛事仅为场。其中,全年场越野跑赛事仅认证11场。

大型体育赛事,必须安全第一。蒙眼狂奔的赛事,确实该管管了。无论是国家体育总局所提的“熔断机制”,还是全国体育系统开展的赛事安全风险评估,抑或是各地相关赛事的延期或取消,指向的都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系统修复。

只不过,避免悲剧发生的最好方式,永远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跳出“没出事之前高歌猛进,出了事之后道歉整改”的怪圈,把更多工作做在前面,才是正道。

更重要的是,连越野赛和马拉松都分不清,出了事就搞一刀切,这绝不是治理现代化的路子。一刀切倒是不费脑、不费劲,但这只是选择了做“容易的事”,而不是做“正确的事”。因为一刀切只是把问题暂时掩盖起来了,将相关赛事妖魔化了,却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无法回应人们的强烈关切和现实需求。虽然无论是马拉松还是越野跑,都不是无差别适合所有人的运动,都极其考验人的身体和精神双重承受能力,都有潜在风险,但如果为了排除风险就一刀切把赛事都叫停,这是要让大家都躺平不动么?要这么说,啥事都有风险,毕竟躺平容易“躺赢”难。

“悲剧是警钟,亦是革新的力量。”马拉松赛事蓬勃之初,也曾因猝死事件时有发生而一度令人谈之色变。但经历了赛制改革、标准完善之后,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马拉松带来的乐趣。越野赛的优化完善可能要更难一些,但不是完全没辙。深刻理解这项运动的本质,深入了解国际成熟赛事运作规则,加快赛事标准的完善和落实,不在安全方面作出任何妥协,越野跑也能成为健康跑、魅力跑。

(原标题《特评:“夺命越野赛”之后,赛事熔断与躺平不动就完了?》)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姚龙华)

本文来源:深圳特区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