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林 >> 石林发展 >> 正文 >> 正文

11种类型362处云南成果斐然

来源:石林 时间:2023/1/15

掌上春城讯9月16日上午,COP15云南省筹备办在海埂会堂召开“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云南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摄

自然保护地

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

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

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

云南一直致力于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云南已划建自然保护地处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云南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初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建成云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18%以上”的目标任务和11项重点工作。

近期,省林草局组织编制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年)》,进一步对全省自然保护地的时空发展进行了科学布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供图

出台了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立法引领改革的典范”。

为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明确了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必须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不得随意调整;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修订《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以及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办法》《总体规划报批管理规定》;

发布实施《国家公园标志系统设置指南》《自然保护区管理规范》《省级森林公园认定》等多项技术标准,作为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

同时,建立健全了专家库、专家委员会、第三方评估等科学决策咨询机制,为规范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曾智慧摄

云南省于年就在中国大陆率先开展国家公园新型保护地模式探索。年正式启动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以来,经过5年试点,全面完成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试点区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并在构建较为完备的国家公园制度体系、探索贫困地区国家公园发展的自养模式、形成融合传统生态智慧的内生型国家公园生态管理方式、充实“造血式”的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为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同时,在全国率先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早在年底就出台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将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分别明确为正处级和副处级,人员经费统一纳入转移支付预算。年以来,省编委逐一批复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编制,全省新增44个处级机构、个省级编制,理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为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指导各类自然保护地在特定区域科学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鼓励自然保护地免费或低价开放,为公众提供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自然保护地全民共享、永续利用目标,每年为余万人次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学习自然的机会,充分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福祉。

全球数十个公益组织在云南省多个自然保护地长期实施动植物保护、社区发展等项目,“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自主参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成为了中国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里程碑事件,高黎贡山观鸟也成为享誉国际的生态旅游品牌。

高黎贡山观鸟成为享誉国际的生态旅游品牌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地位重要、作用巨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

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了云南最精华的自然遗产

云南地处全球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

自然保护地保护了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和草甸、高山流石滩、高原湖泊、沼泽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的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黑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华盖木、巧家五针松等物种,生态系统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同时云南大部分雪山、冰川、峡谷、湖泊、喀斯特地质地貌等壮美的自然景观都分布于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涵盖了“三江并流”、丹霞地貌、怒江大峡谷、石林、罗平峰林、澄江动物化石群、第四纪冰川等重要自然遗迹。

怒江第一湾怒江州委宣传部供图

自然保护地有效维护了云南国土生态安全,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

在国家“两屏三带”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中,云南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地处众多国际、国内河流的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在这些区域建立的保护地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和保持水土功能,为中下游提供水资源,减轻洪涝灾害,减少河道泥沙的淤积,保障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构成长江、珠江中下游我国黄金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对多条国际河流下游国家的生态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自然保护地属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提供了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舒适的环境等优良生态产品。

根据年完成的云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云南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每年.35亿元,其中,涵养水源.45亿元、保育土壤.99亿元、固碳释氧.28亿元、积累营养物质14.66亿元、净化大气环境81.15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82亿元。每公顷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平均为13.02万元,约相当于保护区外森林价值的两倍。

高黎贡山艾怀森摄

自然保护地为云南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

自然保护地是最为重要的物种遗传资源的原生境保护地,保存了野生天麻、三七、石斛、龙血树、红豆杉、大叶茶、野生菌、野生稻,以及山茶、玉兰、百合、杜鹃花、报春、兰花、绿绒蒿、龙胆云南八大名花等大量的生物遗传资源。

保护地内丰富多样的生物遗传资源是基因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为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资源优势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基因资源基础,并已经发挥重要作用,潜在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龙胆图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自然保护地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自然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自然保护地是重要的自然教育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自然保护地挂牌的科研教育基地有69个,已建宣教场馆93处,面积12.4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累计来访万人次。

“十三五”期间,自然保护地开展大型宣教活动以及夏令营、冬令营次,参加人数万人次;在中央和省级媒体播放宣教视频部,时长近分钟;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篇。

同时,自然保护地还是云南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在我省持续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创建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中作用独特,全省个5A和4A景区,接近有80%在自然保护地内,包括大家特别熟悉的玉龙雪山、石林、普达措、腾冲火山热海、九乡、野象谷、泸沽湖等。

全省有98处保护地开展了旅游活动,约占27%,年,全省依托各类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园区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3亿元。因此,可以说保护地除了生态效益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极为显著。

泸沽湖王正宁摄

下一步

全省林草系统将持续加强

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

重点围绕以下4方面

着力构建分类科学、布局合理

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科学创建国家公园

根据全国国家公园规划布局,结合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情况,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空间范围。

扎实开展拟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社会影响评估,科学编制设立方案,力争“十四五”期间国家批准设立香格里拉普达措和高黎贡山2处国家公园。

同时,稳步推进西双版纳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无量山—哀牢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准备工作。

加快推进整合优化

按照国家确定的工作步骤和规则,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修改、正式方案制定与报批等工作,对全省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整合、归并、优化。

及时启动各个自然保护地的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加强各项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

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和“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的总体要求,调整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设置,努力构建统一合理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

及时修订法律法规

在《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以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出台后,按程序启动云南省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以及自然公园相关管理规定的制订(修订)工作,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生态补偿等管理办法,不断完善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体系。

不断完善监测网络

以现有保护站点、监测站点为基础,以卫星遥感、红外技术设备为补充,构建统一规范的“天空地一体化”自然保护地自然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对自然保护地各类资源及保护地内人类活动进行全面监测,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为自然保护地科学规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云南发布

责编:杨芮

编审:李星

终审:钱红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