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水库移民安置重点市之一,鹤壁市移民村居住人口达人(截至年底)、户,分布在5个县(区)的个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鹤壁市移民管理部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全力补齐移民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致力移民增收致富;以实现移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着力铺好水库移民幸福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致力美丽家园共建塑美乡村振兴之“形”
4月13日,天气晴好,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浚县卫溪街道的移民村水峪新村,只见房前屋后清爽利落,绿植花草点缀其间,尽显盎然生机,仿佛一幅洁净美丽、宜居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铺展眼前。
从过去的泥砖房到如今统一的两层小洋楼,水峪新村移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以前在山里住的老房子低矮潮湿不说,有时候下大雨时还漏雨。”72岁的王拴牢说,“现在环境好了,生活好了,心情也变好了。”
年,水峪新村因盘石头水库建设搬迁到浚大线以北地段,这里交通便利。浚县移民办按照美丽家园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补齐人居环境短板,提高村民生活用水质量。在巩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生态、绿色、宜游、宜居的原则,该村利用移民后扶资金多万元建设的集采摘、种植、垂钓等于一体的生态采摘园项目已动工,灰瓦、白墙、镂空的窗户和木雕的招牌点缀其中,进一步美化了居住环境。
“生态采摘园可以带动旅游业发展,增加集体和移民收入,提升移民生活水平。”水峪新村党支部书记王金生说,下一步村里将从道路、自来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文化广场等项目提升入手,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正在实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浚县卫贤镇最北部的小宽河村是年搬迁到此的。因环境变迁等原因,该村人居环境明显落后周边村。去年10月,浚县移民办统筹安排移民后扶资金为该村整修下水道米、铺设花砖6平方米、粉刷外墙平方米……短短两个月,小宽河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修了人行道,拓宽了街道,清理了垃圾,村里环境越来越好,移民住着更舒适了。”小宽河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新运表示,在市、县移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还计划美化绿化村庄周围环境,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整治街道……让农村变美、环境变好,让移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市移民办总会计师苏文武介绍,自年以来,全市移民管理部门坚持以移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整合资金、整体规划,从改善移民村的村容村貌入手,积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截至年底,已投入资金1.亿元,着力将移民村打造成人居环境建设模范村、标杆村。
致力移民产业发展扎牢乡村振兴之“根”
4月14日,记者走进淇滨区钜桥镇盘石头新村,只见村道干净通畅,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主题游园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该村是年作为盘石头水库第一批移民搬迁村迁到此处的,当时受各种条件制约,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淇滨区移民办结合镇政府、村委会整体发展规划,倡导“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多措并举加快移民村振兴发展步伐。
“我们村有养牛的传统,但以前都是零星散户,养殖规模小。”盘石头新村党支部书记赵磨保说,为壮大集体经济,村里谋划建养牛场,市移民办相关负责同志多次到该村走访,为项目实施出谋划策。
年6月,依托移民后扶资金49万元建设的村集体养牛场,目前已租给当地有实力的养殖大户,目前存栏肉牛余头,村里每年可获取租金5万元。
发展规模化养殖仅靠购买饲料养殖成本较高,且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我们了解到外地养牛场同样存在饲料供应问题,考虑到我们村及周边村每年有大量农作物秸秆积压,而秸秆是很好的牛饲料,在征得移民同意后,我们决定建一个秸秆回收加工厂。”赵磨保说。
年5月,该村利用30万元移民后扶资金建成的秸秆回收加工厂,当年打捆秸秆饲料约吨,形成集体收入12万元。
市移民办四级调研员李桂英介绍,为进一步促进移民增收致富,市移民办将盘石头新村的秸秆回收加工厂列入年生产开发重点帮扶项目,计划投入20多万元扩大生产规模。下一步,盘石头新村将充分调动当地移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为实现移民村的振兴做好示范。
同样得到移民后扶资金支持的还有年搬迁的淇县高村镇花营村。该村先后利用移民后扶资金多万元建设的标准化羊舍,一期已完工并公开招租,二期将在今年下半年建成投用。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十多万元。
市移民办移民后期扶持科科长张志刚介绍,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投入涉及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设施、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事业设施、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等生产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截至年底,鹤壁市已完成后期扶持资金投放4.05亿元,其中直补资金2.07亿元、项目资金1.98亿元,大部分移民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有收入。
致力文明乡风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鹤壁市在美丽移民村建设中注重文化浸润,鼓励移民村建村史馆、乡贤馆等,弘扬良好家风,倡树社会新风尚,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沃土。
山城区石林镇郑沟村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修建汤河水库搬迁至此。该村挨着鹤鸣湖,风景宜人,备受广大游客青睐。如何补齐农民建房服务管理和农村风貌短板,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大花园,一度成为村干部要破解的难题。
该村先后利用移民后扶资金万元种植早熟、晚熟桃树40余亩,修建旅游公厕,开展坑塘治理,还依托鹤鸣湖旅游资源,打造桃花谷民宿项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人均年收入增加了元,移民后期帮扶工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也帮我们村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郑沟村党支部书记郑和平说。
富裕起来的郑沟村拓宽了旧街道,硬化了新街道路面,建设了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组建了20人的广场舞队伍、10人的舞狮队和7人的演唱队,村里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村里还定期举行“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移风易俗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年,该村入选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位于鹤山区鹤壁集镇北部丘陵地带的毕闾寨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这里土地贫瘠,移民常年依靠传统种植业从土里“刨食儿”,人均年收入不足元,是移民后扶资金重点支持的散居移民村。
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着毕闾寨村的发展。“三通一平”,水当先行。年,鹤山区水利局结合村级规划,利用移民后扶资金9万余元在山上修建了一座立方米的蓄水池,解决了该村生态开发的用水难题。村“两委”干部立足实际,依托丘陵荒山,在村北贫瘠的金凤岭上种植经济林,与鹤山区全域旅游开发相衔接,走“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路子,并辐射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花卉、苗木,提高了本村及周边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水之源、木之本。”毕闾寨村党支部书记毕秋生介绍,为吸引更多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村,年3月该村成立了毕闾寨村金凤岭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用工2.9万余人次,发放工资余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多元,移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做到了既挣钱又顾家。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凤岭”,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市移民办主任赵秀民表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全市移民管理部门将大力支持移民村的产业转型升级、美丽家园建设、就业创业能力建设等项目发展,壮大移民村集体经济,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移民村环境更美、产业更旺、移民更富,续写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新篇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