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一幅《研山铭》书法真迹,被一位爱国华侨以万美元从日本购得,于年11月9日在国内以万元定向拍卖给国家有关文物单位,创下了古书画定向拍卖价格之最。米芾的书法已成为珍稀的国宝级文物。说起这位大书法家,年前还在真州做过官,而《研山铭》这幅字是他离开真州这一年写的。
米芾《研山铭》
米芾,字元章,北宋书画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能诗文,精鉴别,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染,开创独特风格,与其子并称“米家山”。米是湖北襄阳人,后定居镇江。他生性狂放,有洁癖,好着奇装异服,人们称其为“米颠”。他虽然靠母亲阎氏为英宗高皇后接生并哺乳孩子,得到一点好处,但终因出身寒微,一生仕途不顺,先后任校书郎、县尉、从事、推官、州学教授、军使和发运司管勾文字等级别较低的官职,直到晚年才到朝廷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礼部又称“南宫”,“米南宫”的称谓就是这么得来的。
宋元符三年(公元年),米芾已经50岁,被免除涟水军使职,任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管勾文字之职。其时,真州为漕盐转运枢纽,江南、淮南、湖北、浙江等地粮食都经过这里转运京师,因而负责诸路粮食转运的机构——发运司就设在真州。米芾这一年年底从京城南下到达真州上任。发运司的主要官员为发运使、副使和判官。“管勾文字”的官阶是不高的,至多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吧。
米芾在真州约一年半时间,崇宁元年(公元年)四月,他的非生母去世,循例“丁优”去职。他官职不高,政治上不可能有多大的建树,但他书法成就却很高,年轻的时候已名闻全国。在真州时,他政事之余,常登北山,临长江,与友朋相聚,从事书法和诗文创作,写了不少珍贵的字和诗文。据《中国书法全集》记载,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年)正月写第一幅《向太后挽词》起,到崇宁元年四月写《具状帖》止,米芾在真州写的字共14幅。这些字大都在南宋年间就被制成《绍兴米帖》《群玉堂帖》和《英光堂帖》,极少数仍为纸本原迹,现在分别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日本等地,且全部收入年“荣宝斋”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既是国家的瑰宝,也给仪征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向太后挽词》
米芾在真州为官,作为书法大家,除了写字,还免不了诗酒应酬。当时来往真州的官员很多,“冠盖相望,视他郡为盛”,于是州城有水陆两处迎来送往之所:水路的濒临长江,曰鉴远楼(亦称亭),陆路在北山之上,称“壮观”,有屋宇数楹。米芾对这两处地方情有独钟,除迎送客人,还经常独自登临鉴远楼和壮观,不仅为鉴远楼和壮观分别题了“江流啮岸”和“壮观”两块匾额,且写了三首登鉴远楼和五首壮观的诗,一篇“壮观赋”,兹各录二首以供欣赏:
鉴远楼
赏心亭上群山雪,三夕丹渊借月华。
吟尽江南清绝处,亟行归觐紫皇家。
奉酬山甫
每登鉴远楼,下视皇天荡。
思挹落落人,凭栏揽万象。
忽逢西浦士,谈彩何萧旷。
养成谷口名,行见青藜杖。
山色且淡浓,沤鹭翩下上。
渔舟何者子,停月看烟浪。
奉呈彦昭使君壮观之赏
邀宾壮观不辞寒,玉立风神气上干。
欲识谢公清兴处,千山万岭雪漫漫。
壮观
扶筇上瑶台,一笑领清绝。
如何夜来风,独下前村雪。
在“壮观赋”中,他开篇就气势不凡地写道:“米元章登北山之宇,徘徊四顾,慨然叹曰,此壮哉江山之观也。”宋政和乙未(公元年)至丙申间,真州郡守詹度见壮观“敝屋数楹,不蔽风雨”,先将屋字修缮一新,而后建了一座亭子于旁,取名壮观亭,并将米芾生前为“壮观”题的匾额和写的诗赋,悬于和刻于亭上。明清《仪征县志》记载“壮观亭”时都称:“政和中郡守詹度建米芾书扁作赋。”这往往容易使后人产生错觉,误以为是米芾直接为壮观亭书扁作赋的。事实是,米芾在公元年就去世了,年壮观亭建成时,他已不在人世9年了。
米芾在真州与苏东坡相聚的事,笔者在《苏东坡三到真州》一文中已写得较详细了,这里补充两件事。一是苏东坡离开真州不久在常州就病逝了。米芾闻噩耗后十分悲痛,中秋时节在真州特作挽诗五首,悼念这位年长自己、谊在师友之间的老朋友,诗中赞东坡“道如韩子频离世,文比欧公复并年。”另一件事是,苏东坡在真州时见到米芾的一方珍贵砚台,借去随身观赏,临终时居然要将这方砚台随葬。大概东坡后人觉得这样做不妥,后来砚台又回到米芾手中。为此,米芾在真州专门写了《紫金研》以记其事。这幅纸本行书随笔,现在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全文是:
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米芾《紫金研》
苏东坡的做法固不足取,但与米芾比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米芾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尤其与书法有关的法帖、砚台等等,非要得到手不可,甚至装佯卖傻,以死要挟。清《仪征县志》和《石林燕语》等书就记载了他在真州的一桩轶事:“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尝谒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叹,求以他画换易,攸意以为难。芾曰‘公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这件事的确发生在真州江上舟中,不过字帖的主人和字帖都有讹错。据《中国书法全集》所刊曹宝麟《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本事索隐》一文所载,帖主人并非蔡攸而是蔡京,帖也不是右军《王略帖》而是晋谢安的《八月五日帖》。蔡京与米芾为布衣之交,元符年间被削去宰相之职,“东下无所归止,拟卜仪真以居焉”,建中靖国元年来到真州。米芾与贺方二人在江边一亭中同蔡京相见,观看蔡京用椽笔写的“龟山”二字。米芾在舟中以死威胁索得蔡京所藏《八月五日帖》就在此时。这种强行夺人所爱的事,米芾是做得出来的。曹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徽宗皇帝的端砚经他一用尚且敢昧死请赐,那布衣交的蔡京当不在话下”,“所有这一切可笑的言行,都是他玩世不恭又惊世骇俗的天真本性的流露”。
米芾留给仪征的文化遗产实在太丰富了,太有开发的价值和可能。有人建议辟“米芾投江处”,笔者以为,还可以重建“鉴远”、“壮观”二亭,将他在真州写的书法、诗文刻石。这都是文化内涵颇深的景观,且资料现成又投资不多。
作者:帅国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