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统计都是中小学生近视率越来越高,有些地方已经高达八成;那么“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古代学子们会不会也近视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医里管这毛病叫“能近祛远”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是有据可查的近视眼第一人,由于当时还没有眼镜,只能让书童为他读书。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
这是也最早的“近视”文字记录。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李白在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会不会也是因为看不清呢?
到了元朝,人们就已经开始用眼镜来应对近视了,马可波罗就曾经描述中国老人家戴著眼镜看小字的景象。当时的眼镜是从西域传入,都由高级水晶制作,价格不菲,一副眼镜可以换一匹马。
下面这张画是明永历年间仇英绘《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已经为大家放大了,看到那位戴眼镜的老爷爷了吗?
直到清末明初,从小喜欢研究西方几何、物理学的孙云球,创造性地掌握了用水晶材料磨制成镜片的技术,让眼镜价格直线下降,进入寻常百姓家。
眼镜爱好者——雍正,上车戴的眼镜,安铜勾水晶镜,安别簪水晶眼镜,牛角钩茶晶眼镜,牛角簪水晶眼镜,玳瑁圈茶晶眼镜等等等等等,总计35副。
不过,在古代,近视眼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贵族病。大部分人的家里都很穷,读不起书,即便是读书,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也很少,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得上近视眼的“风险”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不存在的。
而且,古人对读书、写字的姿势非常讲究,特别是写字时,要坐得端正、挺拔,加上那时写字用的毛笔比较长,眼睛距离纸面的距离就会远一些,这样对眼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所以,小伙伴们不用为古人担忧了,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习正确的爱眼知识,保护好双眼,才是最重要的!
“爱眼”,唯一一家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的第三方眼健康服务商。如何保持明亮双眸,更多有趣的眼健康知识,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