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关于宝的理论,源于商周的天命观念,它贯穿于孔子的天命思想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儒家之天命神谶。儒家关于宝的理论,应该说源于商周奴隶社会的天命观念,它贯穿于孔子的天命思想。以宝来预示祯祥,即是天命论的表现形式之天命论对中国历史上各代统治理论的影响都比较大,儒学、佛学、道学,均离不开天命论。本文为大家介绍儒家天命论跟宝的关系。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把天命论的渊源做一番简要的介绍天命论最先是在股商时期鬼神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讲天有意志,客观上有个上帝,上帝主宰一切。人世间的统治者就是上帝的儿子,或者就是上帝的化身,必然会受到天意的指点和庇护。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子思等人继承了殷周正统天命思想并加以新的发展。孔子把道德范畴的内涵也和天命联系起来,说一个人的认识、道德、品质也是上帝赋予的。他自己就是受天之德的人,即所谓“天生德于予”。子思则更提出了“至诚通神”、“至诚通天”、“天人合一”等说法,宣布“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等思想。“三礼玉论”中关于玉的内容即儒家天命思想的体现。
西汉出了个董仲舒,他不但继承了前人的学说,而且把天上的神权和人世间的王权沟通了起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说明。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世间的一切,诸如王权政治、阴阳五行、社会人事、农耕商畜等等,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地安排。他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对玉的论述就大有孔子遗风,例如其中讲到:“公侯贽用玉。
玉润而不污,至清洁也,故君子比之于玉。玉有瑕秽,必见干外,故君子不隐所短。”这是源于孔子的“以德比玉”的思想。古书中经常能找到将玉宝和天命扯在一起的例子。《拾遗记·后汉》撰述一段异事:汉献帝为李催所败,昼夜逃生,不慎足趾受伤。伏皇后用玉钗刮磨玉屑敷以疗伤,果然“应手则愈”。这是一个天佑皇权的例子。玉能消灾灭瘢,这本是玉宝概念中的内涵但这一段小故事向人们陈述的并不限于玉屑的治疗作用,而显然是宣扬天命思想。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叶梦得《石林燕语》、蔡修《铁网山丛谈》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神宗乘坐的玉辂,原是唐高宗李治的遗物。推算起来,从唐高宗永徽元年(年)至宋神宗元丰八年(年),历时多年。这期间玉辂曾伴随各位皇帝上泰山,乘之安如山岳,极为稳妥。庆历二年()左右,宋仁宗赵祯忽然心血来潮,下令集天下良工,重建一个新的玉辂,但既成之后,坐上去竟动摇不安。有次仁宗出行,乘新玉辂在前,让人拾原玉辂随后。结果新玉辂已走,而旧玉辂在后无论多少人抬,都坚止不动,还发出牛鸣海兽之声。宋神宗登位以后又造一座玉辂,且特意考察古制,按照前人的规矩加以装饰,自然奢华无比,但还未使用,元丰六年()正月初一夜半三更,被狂风刮掉的殿宇上的木梁压坏,玉饰亦被全部砸碎。皇颜极为震惊,只得乘用唐高宗遗下的玉辂,方保太平无事。
这个编造出来的故事看起来是推崇李治遗辂,其实是对高宗所制“显庆礼”的褒扬。它把天命、皇朝纲常和玉宝概念都巧妙地结合起来,说明天命是如此不可抗拒。其实,无论新辂或旧辂,皆用玉饰。玉能辟邪,也应是上天授予的,但上天只允许旧辂侍奉至尊,即使尊贵如宗仁宗、宋神宗,不得上天的允准,轻易改变玉辂的规格、制度,也要受到上天的警告。
从汉时大为盛行的谶纬迷信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儒家天命论跟宝的密切关系。所谓“谶”是一种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所谓“纬”是利用天上的星相变化来比附人事、预卜吉凶的方士化经学著作。王葬以及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在谋取皇位的过程中,先后都把谶纬当作最重要的舆论工具来欺骗人民。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刘炟曾于建初四年(79年)召集诸儒在百虎观举行经学讨论会,拿谶纬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学,编写了一本叫《百虎通义》的书。
其内容继承和发挥了董仲舒的观点,十之八九是出于谶纬。“谶纬神学”在发挥、宣传各种玄妙观点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某一件具体器物。选用的器物还必须和事情的重大程度相吻合,宝是“谶纬神学”借用的再理想不过的东西。《百虎通义》曰:符瑞“皆应德而至”。一旦“德至”,则“黄龙见,醴泉通,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珍珠”。帝王的德性非得有各种特定的宝物来证明,而且非他物可当。这类故事,在史书中俯拾皆是。
《魏氏春秋》曰:“明帝青龙三年,张掖郡山丹县山玄川溢,涌宝石负图,状象灵龟,立于川西。有石马七:其一仙人骑之,其一羁绊之,其五有形而不善成。有玉匣,开盖于前,上有玉字,玉玦二,玉璜一。又有麒麟在东,凤凰在南,白虎在西,牺牛在北,马自中布列南方。有字曰:大讨曹,金但取之。此司马氏革运之徵。”照孙盛《魏氏春秋》的说法,在司马氏取曹魏而代之之前,已经有征兆出现。这便是“涌宝石负图”。宝石在这里成了“天命”的传达者。好的,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欢迎大家订阅我们,和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902.html